就拿我們客家人的習俗來說吧:12月25日以後,我們都稱之為“年價”,意思是即使過了今天,新年也要來了,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裏打掃衛生,做年貨,做豆腐,做煎餃(年糕)...30號,全家人都要早起,家裏每個人都很忙。我還記得小時候,那個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壹起在門上貼新的春聯,然後家裏每個人都早早的洗澡,穿上新衣服。這個時候,孩子們都在等著大人們給我們壓歲錢。這時,媽媽開始計劃我們的年夜飯。按照習俗,在吃年夜飯之前,我們應該祭奠祖先。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爭奪午夜第壹個燃放鞭炮的地點:我們當地稱之為“第壹炮”。誰先點燃大炮,誰就代表他會幸運!新年第壹天早上,起床後,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壹串鞭炮:這叫開門(也叫開門)。每年春節的初壹初二,客家人都有不搬掃帚的習俗。無論是客廳的地板,還是院子的地板,都沒有人會去掃地,盡管地上堆滿了厚厚的鞭炮、果皮、煙頭、糖紙、花生殼。客家人認為這兩天掃地會把家裏的財氣掃光。這種習俗歷史悠久。
客家人把新年的第三天稱為“窮人節”。在那壹天,積聚的汙穢被徹底清除,這被稱為“送窮人”。這壹天,客家人也不出門。
正月初四,弦開(也就是年假開)。傳說這壹天是上帝所報告的神靈登陸的日子。以前迷信的信眾壹大早就去廟裏燒香祈福。甚至有人把家人的生日和年齡寫在紅帖上,綁在轎子上,向上帝許願,希望他“說上帝的好話,平安上岸”。新開的城市各行各業都有點“計策”,教之樂在筆筒上貼壹點紅對聯,“新年從筆硯開始,壹切依意而行”;商人壹大早就掃地,從外到內掃,表示要把錢掃進去。人居墻上貼著“開門掃地,財長雲集,貨似轉意”等吉祥的紅對聯;農民說這壹天要吃蒜和肥腸,說過年要吃肥腸和蒜,要做事。總之,從除夕到正月初四,大家都盼著中個好彩頭。正月初四,很多人也選擇在這壹天出國(回父母家)。就是在這壹天,我和媽媽經常去爺爺家拜年。
在農歷七月初七,我們會在那裏制作壹種叫做“七種茶”的主食。即客家茶是壹種素食,所用的食材由七種蔬菜制成。配菜有:洋蔥(表示聰明)、大蒜(表示識數)、蕎麥(表示聰明)、萵苣(表示富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也表示過年的那幾天,每頓飯都是葷腥,做“七菜茶”,收拾滿肚子的肉。...
潮汕客家有很多地方習俗,而這些只是我們這裏常見的傳統過年習俗。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多宗教的民主國家。每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這些也是我們古老的文明和祖先傳承了五千年的美好寶藏。也是我們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地區和民族的習俗當然有壹些優點,我認為我們應該保留和發揚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