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怎麽打破冷場?

怎麽打破冷場?

推薦壹篇文章,希望能有所啟發。 為什麽會出現“冷場”的局面呢? 終端調研時,我就“冷場”這個問題同導購進行探討,很多導購都是這樣說的:現在的顧客真是太難對付了,即使我們笑臉相迎,顧客仍然毫無反應,或者根本不聽導購的介紹,太自我,太有主見,以至於讓導購很受傷,隨之是導購自我敗下陣來,放流顧客於店面,讓顧客自己選擇,“冷場”的局面便開始了;結果大多是顧客看了壹圈便走掉了,當導購作最後攔截時,顧客便隨便扔壹句“沒有合適的”、“太貴了”、“先看看”、“再比較比較”等應付之辭;然後顧客便消失在茫茫的建材市場當中,再回頭已成茫然! 於是,這樣的局面與結果便壹遍遍的重復上演,導購便壹次次的被顧客的應付之辭催眠著,最後導購總結:是我們的產品沒特色,是我們的價格太貴,是我們的牌子太小,是顧客太刁鉆了,等等;用找別人的原因來原諒自己的過錯!殊不知這樣局面的產生,更大程度上是我們導購做錯了,是導購不專業、不夠職業所致,說了不專業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同顧客之間的關系不能很好的建立,以致於產生“冷場”的局面,甚至趕走顧客。。。。  是的,現在的顧客是越來越自我,越來越主張了!可是我們的選擇是抱怨呢,還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呢?答案不得而知。顧客在成長,要求越來越高了,可我們導購卻沒有隨之成長,仍然用幾年前的方法來應對現在的顧客,肯定是碰壁的,“冷場”的局面也是必然的!所以,作為壹名導購,還是先來看看我們是怎們做的,又是做錯了什麽,然後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下面四個方面是筆者在終端深入調研後對問題的歸納與總結,並提出相應的指導思想和解決方案,以供大家參考: “冷場”原因壹:導購太急躁,太急於賣東西;不能拉近同顧客的感情,建立後續溝通的信任基礎。 前不久和朋友在上海的港匯廣場的壹個餐廳吃飯,正當我們面對眼花繚亂的菜譜而犯愁時,服務員過來了, “先生,您好!非常感謝您的光臨!為了能夠讓大家吃的更健康,我們餐廳的服務員都是經過專業營養師培訓過的,這樣既能夠幫助您選擇到您喜歡的口味,又能幫您進行營養搭配!請問兩問先生,您們喜歡什麽口味的呢?”各位,如果妳是客人的話,請問此時的感受如何? 接著朋友就問“那妳說怎樣搭配比較健康呢?” 服務員“這位先生真的是比較註重健康的!是這樣的。。。”然後大概用了三分鐘時間告訴我們現代人壹般不缺什麽和缺什麽,應該吃什麽,又該如何搭配,等她說完了,飯菜也幫我們搭配好了,而至於價格我們基本上就沒有看。 最後我的朋友要加壹個人參雞湯,服務員說“先生,其實前面的菜裏已經有了這些營養了,再加這個湯營養就有些過剩了。您看這樣吧,我看您們最好換成壹個玉米羹吧,既補充了營養,價格也很便宜,二位先生看呢?” 各位,如果是妳的話,答案也是肯定的! 根據大家的經驗,壹般服務員都是這樣說的:“先生,請問您需要點什麽?”或者是“先生,這些是我們的特色菜。。。”然後壹看,“乖乖,都是最貴的!” 為什麽答案是肯定的呢?因為這位服務員首先不是急於向我們推介產品,而是先從顧客的利益出發,她的專業性不但贏得我們的信任,又體現出她是為顧客著想,為顧客買產品。這就是那位服務員區別於其他服務員的根本之處,所以,後來我經常去那家餐廳,因為:我相信她,她就是我的個人營養搭配師,並且每次的菜基本上都是聽她們的安排;非但如此,我還經常向朋友推薦那家餐廳。 同顧客的感情建立應在介紹產品之前,針對終端銷售,這種感情的建立首先應在迎賓之後就快速建立起這種溝通的感情基礎,這樣顧客才能願意聽妳接下來的介紹,然而,我們現在的導購是怎樣做的呢?效率又是怎樣的呢?  目前,顧客進店時,導購往往用兩種接待方式;壹種是壓力式的介紹,不管三七二十壹,排山倒海之勢講解了半小時,讓顧客聽得雲裏霧裏,還插不上嘴;還有壹種壓力就是壹上來就問“您是買什麽款式的?”、“您家的房子是哪裏的?”、“您想買什麽價位的?”等等,弄得顧客更是不好回答,或者不願意回答;最後,顧客只好隨便應付導購壹句“我先看看”。然後導購便傻了眼,不知如何應對,於是便陷入了尷尬境地。進吧,憑借以往經驗,繼續講解就會趕走顧客;為了安全起見,為了能讓顧客多停留幾分鐘,只好敗下陣來,讓顧客自己挑選,“那好吧,您先隨便看看,有喜歡的請喊我!”各位,這就是典型的“自然性”導購,毫無職業價值體現。可想而知,接下來的便是“冷場”的被動局面。 第二種接待方式就是放流型。迎賓之後,仍然在做自己的事情,讓顧客自己尋找喜歡的產品,等到顧客要求介紹時,導購才慢慢的上前“這是我們的**產品,采用的是***工藝,現在正在做促銷,要的話可以優惠壹些!”各位,其實這個時候顧客正處在興趣階段,正是導購通過有效的技巧把顧客需求推向購買欲望階段的關鍵時刻。可是,如此蒼白無力的介紹,加上簡單的報價,讓顧客壹下子對價格警覺起來,焦點壹下子全部集中在了價格上面,而之前對產品的稍許興趣也被價格的警覺所覆蓋,然後顧客便開始瀏覽其它的產品,快速逛了壹圈,便溜出了妳的店面!  培訓現場,我常常說,以上兩種導購都是自然性導購,完全不能體現出導購的職業價值和對產品的包裝價值;這種導購狀況無異於“勞工”的工作,因為壹般生產工人都會那樣說,那樣做! 那麽,如何才能有效的同顧客建立起溝通感情基礎呢?如何才能進入顧客頻道呢?大致可以從壹下兩個個方面入手: 1、   不要壹上來就喋喋不休的講解妳的產品如何如何的好,這樣會招來顧客的抗拒;要多聊些產品之外的東西,比如可以聊些生活、家庭、政治、體育、愛好,就顧客身上的東西也可以聊,借題發揮,與顧客之間先找到***同語言,建立同感,進入顧客的頻道,進而讓顧客降低購買抗拒感和陌生感,這個時候,顧客就容易接受妳下面的產品介紹了。 2、 要用妳的真誠為顧客著想,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建立信任關系。 上面的第壹步是接觸階段的情感建立,這個階段對大家的要求是,至少讓顧客感覺進到妳的店裏是舒服的,然後才是情感的交流;然而,這個階段還沒有建立起基本的信任關系,而信任的建立則是情感建立的第二個階段,即通過有效的產品推介,建立個人信任和產品信任,這種信任直接關系顧客的購買決定的問題。  “冷場”原因之二:導購員缺少自信,不敢說。  記得多年前為菲林格爾地板服務的時候,有壹次去攀枝花調研。當時區域銷售人員反應,公司的新產品在當地市場賣的很差,而全國的其它市場賣的都不錯。所以我就來到了攀枝花的專賣店做現場分析。進來壹看,原來那些新產品都是陳列在了不起眼的位置,我就問老板問什麽不按照公司要求陳列在顯眼的區域?經銷商老板很無奈的說,剛開始的確是根據公司規定陳列的,可是後來,那些新產品賣的的確不好,所以就和老產品換了個位置。 了解到這個情況,我並沒有要求立即進行陳列調整,而是在那個店裏留了下來。那天是周末,人流量還可以。經過上午的觀察我發現導購存在這樣的問題:第壹,導購並沒有主動介紹新產品,而總是喜歡介紹她們喜歡的、最熟悉的那幾款產品,以致於新產品受到了冷落與擱置;第二,壹部分顧客對新產品很有興趣,可是導購對新產品的介紹卻是寥寥,要麽是簡單報名,要麽是簡單的報價,當然,更可惜的是面對顧客的提問,導購更是畏畏縮縮,甚至當顧客對產品仍有興趣的時候,導購卻主動轉向了其它產品的介紹,其結果便不得而知。  面對這壹現狀,為了證明給導購看,我就自己做起了導購進行現身說法。壹個下午我就搞定了兩單新產品。後來總結的時候導購說出了她們的真心話“宋老師,其實我們也想向妳那樣有信心的向顧客講解,可是我們不敢說,害怕自己說錯了,二是怕顧客反問我們,自己又答不上來,所以就不敢多說!” 是的,導購缺少信心,是讓很多經銷商老板困繞的壹大問題。對產品的信心,對品牌的信心,對價格的信心,對自我的信心,直接關系終端的銷售。這些信心問題解決不好,日復壹日,導購的心態也隨之糟糕,最後,導購便留下了壹個永恒的借口“價格太貴了!”、“產品沒特色”、“知名度不夠”等等此類。那麽,這些信心到底是怎麽來的呢?怎樣做才能增強導購信心呢?   根據筆者多年對行為學和成功學的研究:在實際的工作當中,給妳壹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巧比給妳壹套鼓舞氣勢的理念更重要,因為:氣勢很難經得起挫折的打擊和耐力的考驗,而解決問題的實際效用,會讓人在享受成功的快樂當中,用成功激勵成功,用信心提升信心。這也是為什麽我壹直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課程宗旨的原因。所以,人的信心是來自於實力,來自於壹個個成功的積累,而不是壹次次的失敗;面對失敗與挫折,我們要勇敢面對,可更需要規避,因為失敗只能讓人氣餒,畢竟百折不撓的人只是微乎其微。所以,導購的信心需要鼓勵,但更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當中,由壹個個成功的行為和案例來激勵。這種激勵,是導購的自我激勵,是內因,它的能量遠遠超出外界旁人的壹時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