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年伊麗莎白壹世統治時期,西班牙因為不堪忍受英國海軍的海盜襲擊和掠奪,派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無敵艦隊”討伐英國。在德雷克的領導下,英國海軍充分發揮了火炮射程遠、艦艇機動靈活的優勢,取得了全面勝利。英國海軍從此成為世界壹流的海上作戰力量。
但是同樣強大的是荷蘭和法國。17世紀,英國和荷蘭的關系變得緊張。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荷蘭與英國打了三場戰爭。最終英國硬贏了,掏空了“海上馬車夫”的腰包1660年,復辟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二世授予“皇家海軍”稱號,深得民心。從那以後,英國海軍的每壹艘戰艦都有壹個稱呼HMS——他或女王陛下的船——陛下戰艦的意思。光榮革命(1688)後,由於兩國王室聯姻以及荷蘭執政黨威廉三世的到來,英荷關系有所改善。現在,在歐洲大陸上只有法國能和英國競爭。英國和法國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敵人之壹。雙方摩擦不斷,終於在18世紀爆發了著名的七年戰爭。歐洲各大國都參與了這場慘烈的戰爭,但真正的受益者是英國。英國在美洲和亞洲攻占了大量法國殖民地,開始成為世界帝國。皇家海軍自然功不可沒。18世紀的海戰,催生了壹種新的艦船,決定了當時以及之後200年的海上作戰模式。這是主宰海洋數百年,成為各國海軍力量象征甚至大國外交籌碼的戰艦。當時最典型的作戰模式是雙方戰艦排成單縱隊,用壹側的艦炮攻擊對方。這種戰法的作戰效果平平,壹些創新的海軍士兵開始大膽突破,提出了縱隊與穿插混合的戰法,既能發揮傳統戰法高火力密度的特點,又能發揮戰艦兩側的全部火炮威力。這種作戰方法的大師是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司令納爾勛爵。
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期間,他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主要指揮官之壹。1799年,法國海軍護送拿破侖遠征軍到埃及後,在阿布基爾灣形成了密不透風的鐵桶陣,以防禦納爾遜的進攻。按照常規戰術,法國艦隊無懈可擊,密不透風。然而,納爾遜使用了壹種非常新穎的作戰方法——他命令壹些戰艦直接插入法國海軍戰線的另壹側,然後同時向兩側發起攻擊。結果法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納爾遜本人頭部也受了重傷——每次戰鬥都要沖鋒陷陣,經常受傷,已經失去了壹只眼睛和壹條胳膊。1805 10,納爾遜在特拉法爾加阻止了拿破侖用來征服英國的法西聯合艦隊。他下令將英國艦隊分成兩部分,壹長串地依次插入傳統的法國艦隊,分成三部分後幾乎全部消滅。拿破侖征服英格蘭的夢想永遠不會實現,而納爾遜本人卻不幸中彈身亡。此役之後,英國海軍在100多年的時間裏,從未遇到或有過像樣的對手。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成為“日不落帝國”,海軍建設堅持“雙強標準”,即海軍力量相當於世界第二、第三強海軍力量之和。世界大洋上到處都是冒著黑煙、打著白旗的皇家海軍戰艦,隨時隨地捍衛著英國的海外利益和遠洋運輸的安全。19世紀後期,德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分裂,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世界已基本瓜分完畢,德國急需大量殖民地,與其他列強的矛盾突出。英國壹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所以極力打壓德國。德國大力發展海軍,挑戰英國海上霸權。英國強大,海軍力量壹直遠遠強於德國。1914年壹戰爆發,兩國不可避免的相遇。英國皇家海軍發揮規模優勢,將德國海軍主力牢牢封鎖在港灣。結果德國海軍只有幾艘大中型艦艇搞遊擊戰,騷擾英國海上運輸線,全部被英國皇家海軍消滅。1916年,德國海軍主力主動突破封鎖,奪取制海權。雙方在日德蘭半島相遇,皇家海軍比德國海軍損失更大,但德國海軍被打得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海。英國仍然牢牢掌握著制海權。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被嚴重削弱。華盛頓條約壹簽訂,英國海軍就被美國海軍趕超,只能和它並列第壹海上力量。
20世紀初,英國海軍還發明了壹種新型艦船——航空母艦。航母剛出來的時候,毫不起眼。很少有人預料到它會在短短幾十年內變得無所不能。1939年二戰爆發,
皇家海軍踏上了新的征程。主要對手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德國水面艦隊整體實力較弱,僅有的幾艘大型戰艦要麽被海上占絕對優勢的皇家海軍擊沈,要麽被困在港灣。所以德國海軍把潛艇當成王牌,組織“狼群”戰術,戰績驚人。英國皇家海軍與盟國壹起進行海空聯合反潛戰,把“狼群”追得無處藏身,成為壹支反潛手段和經驗非常豐富的海上力量。意大利海軍排名世界第五,遠強於德國海軍,但指揮能力差,訓練差,士氣低。在地中海被皇家海軍輕松擊敗。英國在打擊意大利海軍的時候,還創造了用航母打擊港灣內目標的新方法,壹夜之間重創了意大利海軍的多艘主力艦,而且沒有付出太多代價,也為日本海軍東線司令山本五十六偷襲美國珍珠港提供了範例。日本海軍主要與美國作戰,與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不算太多,但陸軍橫掃東南亞,占領了大量英國殖民地。戰爭結束,英國皇家海軍重返遠東,但此時日本聯合艦隊已經名存實亡,不堪壹擊。
二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被美國海軍全面超越,排名世界第二。戰爭帶來的創傷已經讓英國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艦隊。英國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英國不再是“不落帝國”。英國皇家海軍從全球海軍萎縮為地區海軍,只能作為美國海軍在北約的陪襯。盡管如此,仍是僅次於美國的西方海上強國,實力不容小覷。它與美國壹起參加了朝鮮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與盟國法國壹起參加了蘇伊士運河戰爭,並獨立參加了馬島戰爭。其中以1982的馬島戰爭最為著名。皇家海軍繞了半個世界來到南極附近的福克蘭群島,打敗了阿根廷軍隊。皇家海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代價高昂,這讓英國政府意識到繼續保持強大海上力量的必要性。上世紀90年代,英國政府撥出巨資重建皇家海軍,使其在2035年左右重現輝煌,成為全球海上強國。永恒的皇家海軍現在充滿了新的希望。
大英帝國的興亡史,其實就是英國海軍的興亡史。英國之所以成為“不落帝國”,是因為它擁有相當於大陸140倍面積的殖民地,因此擁有最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貿易量無與倫比,國力自然強盛。在開拓殖民地和保衛大洋航線的過程中,英國海軍無疑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為了繼續扮演這個角色,英國自然需要維持壹個與其規模相稱的海上力量,而且這個海上力量必須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衰落了。殖民地相繼獨立,英國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維持龐大的海軍,英國海軍也衰落了。
那麽,為什麽英國海軍屢戰屢勝,成為海上霸主呢?直到第壹次世界大戰,英國軍隊並不強大。英國的對手法國和德國是傳統的大陸國家。對他們來說,維持最強大的陸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可能吝惜足夠的財力,也不可能有絕對的必要維持像英國壹樣強大的海軍。由於陸軍的制約,他們的海軍實力永遠不會超過英國,在海上被英國打敗是必然的。至於荷蘭,雖然曾經是最強大的海洋國家,但無奈綜合國力無法與英國抗衡,最終失敗,“海上馬車夫”從此成為歷史名詞。西班牙征服英國時,使用的戰艦戰術已經過時,至今仍和中世紀海戰中使用的壹樣。在壹系列的戰鬥中,英國海軍還形成了壹種獨特的精神:勇敢無畏,主動出擊,遇敵而戰,戰術創新...這些精神至今仍牢牢地烙在英國海軍每壹名官兵的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