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子歌:食指動了動,然後就把手放在了丁身上。
據說春秋時期鄭國的兒子宋冀有壹種令很多人艷羨的吃貨的特異功能,就是食指壹動,就能在短時間內吃到好吃的東西。
壹天,公子宋和公子貴生兩個人去見鄭王。剛到殿門口,公子歌的預兆就來了,食指大動。兒子宋對兒子桂生說:看著吧,我們馬上就有好吃的了。進了殿,只見鄭王正在燉王八湯,兩人相視而笑。鄭王看到了,妳們兩個高興什麽?公子歌說著食指大動,鄭王壹聽,兩人就鬧起來了。鄭王說:妳不是通靈的嗎?我不給妳,我不給妳!妳這個靈媒,沒用的。子歌,陛下,妳不是故意惹我嗎?我必須吃,我必須吃!我把手指在湯裏蘸了蘸,吃了下去,然後離開了。
回去子歌想,這是我死的節奏啊!很奇怪,大王不殺我,先殺了鄭王。食指動,染指丁這兩個成語都來源於此。各位,我聽說口吃的人可以殺死君主,宋真是天下第壹人!妳又學會了。
9.漢斯·張:別說低音難聽了,西風沒了,季鷹未歸。
《晉書》記載,韓見秋風起,思吳中韭、湯、鱸魚。他說:人生太貴,不能誌存高遠,怎能留名千裏!然後我開車回家。
這就是辛棄疾說的棲木壞到西風東漸,嬴稷歸的嬴稷本尊。當時,嬴稷的官職是齊王司馬炯的官員曹茂。雖然他的官職不高,但他仍然是壹個官員。當時有壹年秋天,看到秋風,他饞了,想起老家該吃鱸魚了,於是這位官員什麽也沒做就回家吃菜了。在吃貨眼裏,美食真的是第壹位的!
哦哦,我知道有人會說:人家是在表達隱居的情懷,低音只是借口!隱居也是如此。胡不歸,為什麽陶淵明是壹位田園式的將軍?石米辭職的時候也說過:母子更相依,不能浪費距離。唉,漢斯·張真是個吃貨,隱居的借口好特別。我能說他什麽呢?
8.乾隆皇帝:龍井炸蝦。
我們知道,乾隆皇帝是壹個有名的喜歡微服私訪的皇帝。皇帝既然已經隔空體察民情,怎麽能不只是四處遊歷呢?雖然妳是天子,但畢竟長在肉,旅遊只是逛逛。所以甘龍去過的地方基本都被他吃過,和甘龍有關的美食故事數不勝數。像龍幹鯽魚湯,龍幹糖醋桂魚,龍幹魚頭豆腐,有興趣可以研究壹下。恐怕我要出書了。
做壹個有實力有錢有尊嚴的吃貨真好。妳不僅可以為這道菜命名,資助壹家餐館,掛上牌匾,還可能在不經意間推廣壹道新菜,比如龍井炸蝦。
傳說有壹次甘龍到江南的杭州旅遊,穿著便服,遊到了西湖。來到龍井茶村,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只好在附近的壹個村姑家避雨。這個村姑很好客,主動讓座泡茶。茶是新采摘的龍井,用炭火燒制的山泉沖泡,清香醇厚。甘龍對食物的胃口讓他壹下子心虛了,他在心裏打了個小算盤:哎呀,這茶帶回家真好,但是剛喝完別人的茶就要,這可不合適啊!我想說我是皇帝,她肯定會給我,但是剛出來微服私訪就暴露身份就更不合適了!(哎!皇上,妳怎麽沒想到買壹些呢?妳身上帶錢了嗎?)於是食物吃完了,村姑趁人不註意,壹把抓過來藏在便服裏的龍袍裏。
雨過天晴後,我告別了村姑,繼續旅行遊玩,肚子餓了。我在西湖邊的壹家小酒店點了幾個菜,其中壹個是炸蝦。點好菜後,乾隆突然拍了拍大腿:嘿!我這裏還有龍井茶。“來,小二,幫我泡杯茶。”他壹邊說著,壹邊撩起便服,拿起茶葉。小二看了看:天啊!這不是龍袍嗎?接過茶,匆匆進廚房講故事。廚子正在煎蝦,但當他聽到聖師的到來時,他陷入了混亂的狀態。他甚至把小二帶進來的龍井茶當洋蔥塊撒到炸蝦裏。
龍井蝦仁
誰知道這菜比平時更香,更鮮,更好吃,看看上面的菜。龍井碧綠欲滴,蝦仁晶瑩剔透。甘龍連連稱贊“好菜!好菜!”從此這道在百忙中出錯的菜,經過幾代烹飪專家的不斷總結和完善,正式命名為龍井蝦,成為著名的美味。這就是龍井蝦的故事。不管怎樣,許多菜肴都喜歡把甘龍作為他們的代言人,而甘龍真的是最有影響力的美食家之壹。
7.蘇東坡:東坡肘子
蘇東坡也是吃遍全國的吃貨。但乾隆出行是自發的,蘇東坡出行卻是被迫的。蘇東坡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心如灰木,身如不系舟。問妳職業,儋州,惠州,黃州。
妳看,蘇軾壹生被發配了那麽多地方,大概吃了不少當地的美食。蘇東坡不僅會吃,還會發明寫菜。據說以東坡命名的菜肴有60多種。最出名的恐怕就是東坡肘子了。蘇東坡還為他寫了壹首詩。
洗幹凈鍋,沒水,柴火抽不起。不要等他熟了再催他,火滿了才好看。黃州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妳不肯吃,窮人不懂做飯。早上起來,妳做兩碗,滿滿的,都顧不上了。這樣壹個有天賦的吃貨,雖然生活有點坎坷,但並不影響他對美食的熱愛,可謂文學與美食雙寶。蘇東坡真是我們美食的驕傲。
6.梁實秋:吃在家鄉,吃在四方,吃在東西。
蘇軾只是寫了幾首關於吃的詩,此人更甚。他寫了壹整本關於吃的書!《雅舍談吃》是梁實秋關於吃的文集,分為故鄉吃、四方吃、東西方吃三部分。其中,我們談到了烤鴨,鹹菜,水晶蝦餅,湯包,核桃奶酪拌鴨腳,魚丸,培根,等等。溫馨提示:晚上認真看書!
不僅如此!人家的妻子姬叔還是個好廚師。20世紀30年代初,梁實秋在山東大學任教時,梁家經常請家宴,都是梁夫人親自下廚。有壹次,臧克家去聞壹多的辦公室,看到桌子上有壹張梁先生的小紙條,上面寫著:壹多,下課來我家吃餃子。事實上,不僅僅是餃子,梁家在冬天也會燒烤招待客人。姬叔的紅燒牛尾是壹絕,經常贏得滿堂喝彩。盛夏,用涼拌海參招待親朋好友。作為壹個吃貨,能有這樣的愛人是莫大的榮幸。
汪曾祺
5.汪曾祺:苦瓜是瓜嗎?
在眾多吃貨中,我最想見到汪曾祺。他的文章特別“好吃”。最重要的是人家的美食文章都被選進教材了,是不是很神奇?誰說妳沒研究過端午節的黃油煎餅和鴨蛋?來,說說妳初中語文是怎麽學的吧。
而且,汪曾祺是個樂觀主義者。當他被送去勞動改造時,他高興地畫土豆,為葡萄寫日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過葡萄月序,好像是課本裏收錄的另壹篇和吃有關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更側重於葡萄的飼養過程。我們王老不僅能吃還能養葡萄。太棒了!
王老不僅是個快樂的吃貨,還是個學究式的吃貨。比如《吃貨與文學》中的《苦瓜是瓜嗎》壹文,王老追溯了苦瓜的歷史,探究了人們對苦瓜的好惡,講述了北京人如何從不接受苦瓜到接受苦瓜,最後升華到文學創作:
不要輕易否定或拒絕自己不習慣的作品。壹部作品可以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被認為是現代主義的,只要它真的是壹部作品。作品就是作品。就像苦瓜壹樣,叫瓜也好,叫葫蘆也好,只要能吃就行。有教養,有教養,從吃飯到文學創作,妳們不愧是美食界的大家。
4.蘭陵笑生:《金瓶梅》中的食色
讀《金瓶梅》真的可以說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讀《金瓶梅》的人,有慈悲心,就是菩薩。畏心者也,君子也;快樂的人也是小人;生效的是動物的耳朵。好吧,就像我們吃食物壹樣,讓我們看看裏面琳瑯滿目的食物。
所謂“食色”,比《金瓶梅》中的“色”還要迷人。幹蒸曬雞、炒骨燒雞、雞骨髓、肉餡香腸、黃炸銀魚、銀苗豆芽、春不老炒冬筍、黃芽韭菜海苔、餡餅、玫瑰餅、水果餡椒鹽餅、切塊餅、酥糖、白糖萬壽餅、水果餡雪餅、玫瑰元宵餅、香茶桂花餅、玫瑰八餅。據說裏面提到的菜有100多種,而且都有名字。能記住這麽多菜名,不是吃貨就是說相聲。哇!如果作者不是吃貨我也不信。
3.李玉:素食。
李漁不僅享受飲食之美,也遵循飲食之道。李漁《隨想錄》中的“飲部”是他的飲食專著。在飲食中悟道,在壹個籃子裏尋求寧靜的自然。李堪稱吃貨中的道士。
聲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因為是逐漸自然的。我稱之為飲食之道,不如肉,肉不如菜,自然也就更接近了。吃草木,上古之風,人可異化肥,食菜蕨甘甜,腹中菜園不使羊來地。還是人,鼓著唐瑜的肚子,和崇尚古董是壹致的。怨世者棄善名而不居,故說佛法如是,實乃荒謬。我編了壹卷《飲酒》,裏面肉第壹,菜第壹,節儉第壹,復古第壹;那些重視殺戮,珍惜生命的人,他們的思想在這裏,不能承受,也不能忘記。
這是李漁《飲部》的開篇段落。如妳所見,李玉是個素食者。好吧,下次我想吃蔬菜的時候,我會看休閑郵件。
2.金聖嘆:花生和豆幹壹起嚼,有核桃的味道。
金聖嘆老人真的很會吃。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上了刑場還沒有失去吃貨的本質。
金聖嘆鋃鐺入獄,將被斬首。眼看時間不多了,他叫來獄卒說:過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妳!當獄卒聽說主人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他時?什麽,是傳世之寶的秘密還是什麽驚天動地的秘密吧?快快快。筆墨伺候!金聖嘆俯在獄卒耳邊,指著獄卒給的食物說:花生和豆幹壹起嚼,吃起來像核桃。得此技能,死而無憾!
主人!妳能再吃壹些嗎?獄卒的墨跡已經打磨好了,可以聽聽這個!但是師傅那麽會吃,快死了還在這裏研究美食。不過花生和豆腐幹放在壹起是不是核桃的味道,我還沒試過。
1.袁枚:吃貨+烹飪專家。
袁枚的《隨園食單》自不必說,是壹部完整的清代日常飲食食譜百科全書。會做飯的吃貨都是最可愛的,更何況袁枚是烹飪專家。
《隨園菜單》這本書不僅詳細描述了326種南北菜,還介紹了各種烹飪技巧。從選材到品鑒,從食物的釀造到誕生,這本書都有涉及,根本不可能完整。更有意思的是,袁枚把壹道菜的菜譜和來歷都寫得清清楚楚,斷手的吃貨們可以歡呼了,因為這菜單簡單易學,普通人也能學會。
不得不提的是,《隨園食單》也是公認的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肴和烹飪方法的指導性史書。這本書自出版以來,壹直被廚師們奉為經典,並被翻譯成英、法、日等各大語種。熱愛美食,影響廚房世界,美食界最高修養的非他莫屬。“隨緣美食榜”也是吃飯提升修養的必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