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身後的大屏幕背面是韋陀神。韋陀,又名魏坤、韋馱天和韋陀菩薩,是四大天王中的第32位將軍,也是佛教的保護者。韋陀的背對著彌勒佛,臉對著大雄寶殿,降伏邪魔,護佑佛法。雕像兩腳直立,十指交叉,杵的位置很有講究:如果韋陀肩上扛著壹個杵,說明這個廟很大,來此旅遊的僧人可以免費招待三天;如果手裏拿著韋陀的杵,說明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的,可以免費招待來這裏旅遊的和尚壹天。如果韋陀斜靠在地上,說明這座寺廟很小,不能免費招待來此旅遊的僧人。
大雄寶殿:寺廟中央的主要建築。“大雄”是佛陀的名字,贊美佛陀是大力士,無所畏懼。壹般大殿分為三間,而九五大雄寶殿分為九間,象征帝王的“九五”。有壹個,三個,五個和七個佛像供奉釋迦牟尼。通常有三位,稱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為世俗佛;左邊是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也叫過去佛;右邊是彌勒,釋迦牟尼的弟子,也是法定繼承人。有“橫三”“豎三”。所謂“豎三”,就是上述三佛,按時間順序排列;所謂“恒三世”是按空間和地域劃分勢力範圍的:中間是跳舞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純玻璃界教主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五佛合稱為東西南北五方佛,七佛包括釋迦牟尼之前的六佛。寺廟兩側有十八羅漢或二十天。此外,寺廟裏也經常供奉菩薩。在諸菩薩中,文殊、普賢、觀音、地藏最為著名。中國四大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分別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的道場,這也是中國的特色!寺內陳設也已中國化,如照壁、牌坊、石獅、古典建築、香爐、寶鼎、雲板、基座、石燈、祭壇、條幅(西藏有風馬旗)等;寺內的夔門、經幡、長明燈、供養臺、器皿、鐘鼓、木魚、編鐘、蠟燭、蒲團。
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側有東、西大殿。東面是加拉太神廟,裏面有波斯王(中)、陀親王(左)和孤寡老人(右)三尊雕像,神廟兩側經常有十八位伽藍神守護;西是供奉奠基功勛卓著的祖師的祠堂。四館:指彈館、趙館、經館、講堂。有些大叢林會有法堂和照相館,放在大雄寶殿後面。法堂是禪宗講經的地方。如《華嚴經》中有五雲:“佛在法堂,明照宮中。”說明佛陀在世的時候,為了給眾生講佛法,建立了佛寺傳播佛法。法堂的中央是法座,是高僧講學用的。這也是和尚打坐的地方。佛寺裏的佛像不再是主體。很多佛寺沒有講經堂,壹般在大乘殿念經或舉行佛教儀式。
昭堂在法堂後面,兩個大殿其實就是壹個建築的前後兩部分。前者是法堂,後者是昭堂。《百丈清規》說:“方丈事多,不去上課,則出家人第壹道令,由方丈代進,說都已就位,故在堂上設法座。此宅與壹僧堂相連,故高踞,明,因名。”意思是:如果有很多事情要做,寺廟的“主持”會由第壹個有第二個等級的主持,所以不是在僧堂(法堂)而是在昭堂舉行,盡量坐。這個地方在僧堂後面,光線不太好,所以取名“昭堂”,希望太陽(佛光)照耀。它也是寺廟管理者第壹個可以向僧侶發布消息和處理事務的地方。
講堂和講經堂也位於大乘殿的後面。講堂也是講佛經的地方。中小寺廟沒有法堂,就用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麽講堂就放在法堂兩側的廂房裏,或者在佛堂和法堂之間的兩個院落裏。寺院是念經、誦經、皈依戒律的地方。
經堂是藏經閣,是僧人念經的地方。和佛經建築不壹樣。藏經樓就是寺廟圖書館,用來存放寺廟裏所有的書籍。藏經樓專門存放佛教經典。《華嚴經》說:“自律,願與眾生同在;深究經書,智慧如海。”中國式的“唐菁”也不同於藏式的“大唐菁”。雍和宮的大經堂類似於中國式的“法堂”,是高僧說的地方。位於寺院主位,有九至十間,寬敞宏偉,可容納2000余人。
四站:指萬代、百泰、高泰、捷泰四大站。都是高臺。四套名稱不同,功能重疊。壹般修道院只會建造其中壹個,服務於其他幾個功能。
戒臺:通稱譚潔,古印度稱“曼陀羅”,中文翻譯為“祭壇”。祭壇建在廟裏的高處,平臺也很高,是和尚受戒的地方。《資本持有史》說:“法律摧毀尊重。不要在平常的地方做。如果妳持有壹個秘密的咒語,妳會在壹個祭壇裏結束。”在古代印度,祭壇往往建在寺廟外的東南面,這是花園的布局。漢式寺廟的祭壇就建在廟裏的壹塊空地上。南朝齊雍年間,第三代吳開始讓壇,這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壇的開始。唐朝時,道士和和尚寫了壹卷《譚潔圖經》,這是關於譚潔建築和功能的最早記錄。在禪宗法家的所有寺院裏,祭壇前都豎立著壹塊石碑,上面寫著“無肉無酒入山門”,被稱為“壇石”。
樂臺和拜臺:樂臺俗稱“臺”,有的送佛時也叫“拜臺”。它是在佛前舉行宗教儀式時,寺內播放佛教音樂的地方。壹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高度與大雄寶殿須彌山相等。畫室壹般是三到五個房間,呈方形。前面有壹個臺階。這座古廟的兩邊有兩級臺階。
高泰:在寺廟裏壹個獨立的地方搭建壹個平臺,通常在張耳。在平臺上建造四合院或壹組寺廟,是寺廟中極其高貴的地方。主要用於供奉寺內主要佛像,如銀川海寶寺、洛陽白馬寺等。唐玄奘曾在白馬寺的高臺上翻譯印度帶來的佛經。羅漢堂:羅漢堂是釋迦牟尼弟子,男僧。又名阿羅漢,譯作“殺賊”、“不生”等。,而且是壹個應該有禮貌的聰明人。有的佛寺有羅漢堂,有的有單獨的羅漢院。
寺廟裏供奉的羅漢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五百羅漢。只建規模較大的寺廟,往往是寺廟中最出彩的地方,如蘇州的塞翁寺、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四川成都的寶光寺、上海的龍華寺、武漢的歸元寺、昆明的朱倩寺等。
禪房:又稱禪院、禪院、禪堂。禪寺以“禪”為宗旨。“禪”的意思是“思考”或“冥想”,即妳需要安靜地思考,這就需要壹個安靜的地方居住,這就催生了冥想。禪房壹般設在寺廟的後面或者住持室附近,修行人住的地方。監獄與方丈院:監獄是寺廟的總經理,地位僅次於方丈。早期寺廟的區別在於,住持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僧人,是寺廟的精神領袖;監獄是寺廟的最高行政長官,也是寺廟的實際管理者。唐朝以後,監所的選拔往往強調有學識、懂佛法、能認真辦事的僧人,監所和方丈的職責開始混淆。
住持院是監獄或住持睡覺的地方。壹般在寺廟後面建壹個單獨的房子或院子,作為寺廟住持的住所。古代維摩居士的石室呈方形,長寬各壹尺,故稱“方丈”。後來住持的住處雖然是住持的住處,但並不豪華,面積也不大。據王建其《頭陀寺碑》記載,南朝孝武帝年間修建的方丈室,上面蓋著茅草。後來監獄或方丈經常在寺廟的老房子裏處理公務。有些小寺院沒有住持院,而是利用寺內的側院和跨院作為獄和住持歇腳的地方。大寨堂: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和尚不分身份地位集體吃飯,絕對不能分開吃飯。所以,所有僧人都稱之為大寨堂。大廟裏的煮飯爐和大鍋,壹次能煮壹石多,壹百多斤。山西永吉縣孫昌村的宋代大鍋廟甚至以大鍋命名。今天,河南少林寺、青海塔爾寺等大型寺廟仍有當年的大鍋。即使有這樣的大鍋,對於壹個有幾千個和尚的大寺廟,加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和尚,即使有幾個大鍋,1000多個和尚也不可能同時在壹起吃飯,所以有兩種用餐方式:壹種是把飯分成幾批,保證都在壹個大齋堂吃飯;另壹種是分成幾個大齋堂,保證飯可以同時吃,基本不破壞集體用餐的古訓。臺灣省的佛光山、中泰寺等大型寺廟都采用這種方式。
佛經樓:大部分名剎都有佛經亭,位於佛寺的最後壹個院落,往往是存放佛經的兩三層閣樓。藏經閣兩側,有附屬建築或亭閣。這種做法後來傳到了日本。但是,名稱略有不同。比如唐代法隆寺和趙體寺的藏經閣就叫蒼井,而福柯寺的藏經閣就叫經庫。石像是供奉在經書上或經書裏的,就是六朝梁朝賢良大夫伏翁的形象。因為他發明了旋轉存放的方法,他曾經建立了大型壁龕等存放經書的方法。此外,亭中還有壹尊釋迦牟尼像,威逼二菩薩。有的還供奉日本天臺宗創始人新生大師的雕像。
紀念碑和亭子
碑樓、碑亭、亭子:碑樓是寺廟為安放大型石碑而建的亭子,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曬雨淋而風化損壞。形狀多為方形,四面有門,中間末端有放大的紀念碑。碑樓頂部為重檐倚山式,與鐘鼓樓風格相似。碑樓壹般建在大雄寶殿前庭院的兩側,數量為壹對、兩對、三對。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莊嚴肅穆的氣氛,有的寺院不在前面建碑,而是在前面兩側建碑。功能與碑樓相同。
石碑上的銘文基本上有三種:壹種是介紹寺廟的歷史,包括最初修建和重建的時間,僧侶、官員和文士在這裏修行、參觀和寫歌;二是出版宣傳醫院制度;三是在寺廟的修建或重建中,公布四方信眾的姓名和所捐金額。有些寺廟還有紀念碑,用來燒寺廟的平面圖。比如山西平遙的慈香寺,通過它的碑可以知道宋代寺廟的規模和建制。壹些千年古剎還把歷代的石碑放在壹起,包括破廟裏的石碑,形成碑林。經常邀請名人、書法家為大寺廟、名剎題字。其碑文已成為著名的文學和書法作品,如顏師古在唐貞觀二年寫的碑文;唐代貞觀四年褚遂良所撰《花都寺碑》;永輝四年褚遂良所作《雁塔聖教序》,天寶二年顏真卿《多塔碑》;劉公權會昌元年神秘寶塔碑等。
有些寺院不建碑廊,而建亭子,其作用與碑廊相同。造型也多為方形,建在橋臺上,四周有四柱,無門,中間壹端加大。碑亭壹般建在寺廟的前院或後院兩側,壹左壹右。寺內四角還建有四座廟宇。亭子壹般塗成紅色,頂部有琉璃瓦。如果禦碑是皇帝賜的,那麽中軸線上只會建壹座高大的碑亭,即使在主張佛、法平等的寺廟裏,皇權也是至高無上的。
亭子是供朝聖者和遊客休息的。它們不僅是正方形,還有六角形和八角形。壹般建在前院或後院的兩側。畫廊和團體館
廊:是由回廊組成的庭院,最早用於住宅和宮殿,後來用於寺廟建築。基本上有四種:第壹種是環廊式,四面都有回廊,主要建築都被它們所環繞,排列成壹組建築群,這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在唐代的寺廟中;二是破廊式。東西南北四面八方都有房子。四面房屋的邊角由回廊連接,北京和東北地區的住宅四合院多采用回廊。第三種遊廊風格。類似斷廊的建築風格。不同的是,破走廊兩邊都有墻,外面看不到走廊裏面。遊廊兩側沒有圍墻,香客、遊客、僧人可以在裏面看到遊廊外的風景。走廊在修道院很常見。四是用回廊把兩座寺廟連接起來。這種廟也叫工字廟。
群房:寺內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均建在中軸線上,而僧人的生活和工作用房則圍繞庭院而建,或單排或成排。這樣的房子被稱為團體房。團體房主要作為客房接待遊客。另外還用來辦公,充當會議廳之類的。壹些寺院還將群體住宅用作法堂、佛堂和寺廟的歷史文物展覽室。小寺院也用作齋堂、寺院等。斜廊、飛廊:壹般來說,寺廟的主體建築比較壯觀,附屬大殿比較低矮,走廊更低。這突出了建築中的主廳。但設計師為了形成壹個整體或者使用功能,往往會把正廳和附屬的廳、廊連接起來。由於高度不同,它們形成了壹個傾斜的畫廊。此外,要連接建築之間和展館之間,還必須建造走廊。走廊離開地面,行走在空中。這是飛行走廊。斜廊和飛廊不僅方便了人們的進出,也讓寺內的壹組殿宇看起來更加雄偉莊嚴。這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原始技法在寺廟建築中的應用。
斜廊和飛廊始於唐代,壹直延續到明清。四川樂山五遊寺後面的石窟走廊裏有兩三幅浮雕,代表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最高水平。在Xi安大雁塔門楣上雕刻的佛寺圖上,左右回廊與正殿相連,曲線十分優美。北京永和宮大佛殿還有壹個飛行畫廊。祭祀塔:佛殿內佛像前有壹張祭祀桌,桌上擺放著香花、時令水果、布施盒、佛燈等供品。據《Hokkekyo》記載,佛前有十種供品:花、香、花圈、香、抹香、焚香、帳幔、袈裟、樂、合掌。支撐塔是放在祭壇上的小塔。它主要由石頭雕刻而成,但也由金、銀、銅、鐵和錫制成。高約0.3-0.6米。有內置的小佛像支撐塔,如浙江天通寺、阿育王寺、小國寺等。五臺山南禪寺是唐朝的供養塔。
放生池:建在廟前,池的大小依廟的大小而定。比如福州湧泉寺前的放生池就很大,要在周圍建壹堵矮墻,防止遊客落水。放生池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所建。朝聖者將買來的魚放入水中,以示佛教的美德。在唐代宗·甘源的第二年(759),法令規定世界上所有的修道院都應該設置免費的池塘。釋放池也可以儲存水,並可用於滅火。設計放流池時,要考慮與泉水或河流相連,否則就是壹個死水池。福建仙遊的三會寺有中國最大的放生池。景莊:寺廟建築中的豎石素描,壹般由下面的基座、基座上面的建築、頂部的屋檐三部分組成。屋檐頂端是樓尖(樓剎)。如果建築是兩層或三層的建築,每層加壹個平座,壹個樓體,壹個屋檐,就像三層寶塔壹樣。樓內刻有經書,故稱經典樓。這些建築都是用石頭雕刻的,沒有木頭或其他金屬材料。大多是六邊形,六面刻經。也有八面。刻的經文大部分是佛陀無上勝大羅尼經,也有壹些是般若心經,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有壹些建築上面沒有刻經書,甚至沒有佛像和圖案。這種建築叫“無字樓”,只起供品的作用,沒有宣經的功能。
寺廟建築的規模取決於寺廟的規模、知名度和經濟狀況。大多數寺院只有壹兩棟建築,有的甚至沒有。山西洪洞縣西山巖泉寺的建築多達十六座。經典建築壹般建在寺廟後面、寺廟旁邊或者山路的環島處,容易被遊客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