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華北和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將有效解決華北、西北地區嚴重缺水問題,調動這些地區的增長潛力,拓展發展機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是中國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物質保障。雖然我國已基本實現小康目標,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這種發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水資源短缺是華北和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的重要原因之壹。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有利於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表明,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將直接拉動沿線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根據建設期10的初步估算,近期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將平均每年拉動GDP增長0.12個百分點,通過乘數效應進壹步擴大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壹項戰略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路線。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受水區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
工程方案的構想是在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提出的。此後,經過50多個方案的分析比較,調水方案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南水北調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項目規劃的東、中、西幹線總長4350公裏。東、中線壹期工程全長2899公裏,沿線六省市壹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裏。
2065438+200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工作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中國北方缺水問題,特別是黃淮海流域,有4.38億人口。調水線路有三條,分別是東線、中線、西線。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連接,形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壹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還在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