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如何解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如何解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壹)外部環境

亞洲球隊在德國世界杯上徹底蒙羞,對中國足球來說不是什麽好消息。本屆世界杯20大洲球隊的表現將影響國際足聯下屆世界杯的名額分配。“亞洲四強”將在小組賽後回家,這基本決定了接下來的亞洲(包括澳大利亞)出線名額將保持在4.5。看到這個數字,朱家軍已經失敗了壹大半。“亞洲四強”打不了世界杯,但在亞洲世界杯預選賽中,他們有絕對的實力壓制那些可能犯錯的人。從心理上來說,中國也是半決賽的挑戰者,但中國把出線的希望寄托在沒見過世面的國內教練身上是錯誤的,更大的錯誤是認為自己總有壹天會被吊死。事實上,中國如果不充分發揮自己的“後發優勢”,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仍將是世界杯的看客。

(二)“中庸”

中國隊最後壹任主教練阿德裏亞努斯·哈恩(Adrianus haan)說的這種“不高不低,不上不下”的感覺,是基於他個人的經歷和在中國生活兩年的經歷,這恰恰反映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體現的“中庸”哲學。中國的足球運動員來自中國,中國的壹個“社會人”生活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而不是在真空中。所以他們踢球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體現出很多中國人的特點,這也恰恰是中國足球的定位,也是他們為什麽只能走“中國道路”的原因。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麽只要打平就能出線,最後卻不能出線。關鍵時刻“出不去,想留,留不住。”這正是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它在足球場上的具體表現,也是中國足球“足球民族性”的最佳表現。但在足球比賽的關鍵時刻,必須決出勝負,沒有中間道路可以選擇。“中庸之道”在足球上沒有市場,這可能是中國人不踢球的癥結所在。而球隊受到傳統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影響,作為足球管理者,更是難以擺脫這種“中庸”的方式。所以像中國足協當初做出的“每個俱樂部的國腳人數不能超過4人”等壹系列決定,不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嗎?因為“中庸”,所以要搞平均主義,誰也不得罪。

(三)傲慢與自卑

多年來,就我國足球的理論體系和訓練模式而言,我們壹直沿用的是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的壹整套體系。雖然這些理論體系在俄羅斯等東歐國家早已被淘汰,但足球在中國依然沒有得到更新。就算是職業化,中國足球十幾年來請了那麽多外籍教練,還是沒能總結出壹套適合自己,適合新形勢下改進發展的完整理論體系。中國作為地理大國和歷史大國,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所以中國人壹方面自卑,壹方面自大。這種雙重性決定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但同時又總是強調“中國人的事情最終要由中國人自己解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別人說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極其沮喪。

(D)沒有團隊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方式,而不是團隊思維方式。從中國媒體的角度來看,報道的是最典型的個人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贏得壹場比賽後,我們總是把進球者描述成英雄。壹旦輸了,我們總會找壹個“替罪羊”。這種思維導向下,粉絲怎麽可能有團隊思維模式?

作為近年來日本足球崛起的象征,中田英壽在日本球迷眼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氣。但是,近年來中田英壽代表日本國家隊出場次數不多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是因為他的海外表現。不過,日本的兩位主教練特魯西埃和濟科都曾公開批評過中田英壽,批評他在場上過於“獨立”,不註重與隊友的配合。很多隊友也抱怨中田英壽在場上的表現。也正因為如此,特魯西埃和濟科在指揮球隊參加比賽時經常拋棄中田英壽,而日本媒體和濟科。),這可能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五)沒有等級觀念

中國是壹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但我們不能忽視當今中國的各種陋習。臟、亂、窮,永遠是我們想解決的,卻解決不了。從整個社會來看,走後門、找熟人等壹系列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吃虧的往往是那些守規矩的人。反映在足球場上,足球運動員作為社會人,如何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中國球員沒有等級感和位置感。從我們自身來說,從小基礎訓練就有問題,教練教的不好,但這不正是我們社會生活中規則缺失的具體表現嗎?

(6)不敢負責

責任這個詞好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教會了中國人如何避免這個問題。作為中國人,我們平時最擔心或者害怕的就是承擔責任。每當我們遇到糾紛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或者說壹句話:“出了事誰來負責?”最後往往沒人負責,於是就有了“替罪羊”。這是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否則就沒有必要實行“問責制”。

在中國,有壹個普遍現象。年輕球員壹起踢球,膽子大,敢出招,敢在比賽中充分發揮。即使丟球後,他們也願意積極反擊。但是當他們回到國家隊,他們就不敢像在青年隊訓練和比賽時那樣了。他們在比賽中總是憂心忡忡。原因是球員總想盡快把球處理掉,因為他們害怕在場上承擔責任。而這種所謂的處置往往是漫無目的的,恐怕連玩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麽。

(7)驕傲。

人們經常把中國的壹些人形容為“面子上受罪”。

足球圈那麽大,不管是哪個教練還是運動員,都絕對不能承認自己不如對手,否則很沒面子。所以球隊輸了,球員會找很多理由,教練也有很多辯解,但他絕對不會承認對方教練水平比自己高。

有很多外國教練在中國教書。無論是聽老外講課,還是直接在賽場上教學,我們總會聽到這樣壹句話:“老外說什麽我們都知道,沒什麽新鮮的。”所以,“老外”在中國足壇絕對不會遜色。歸根結底還是面子問題。

(八)過於關註外界。

中國球員不太想場上的事情,更願意談場下的事情。例如,在2004年10月7日的中港大戰中,中國要在香港進多少球才能獲得參賽資格?很多玩家甚至不太清楚這個最低情況。他們怎麽能在遊戲中主動爭取呢?

很多年來,中國人不僅為自己而活,也為別人而活,所以他們很累。雖然妳可以壹直說“沒關系”,但在內心深處,妳是很看重的。因為太在乎外面的世界,所以經常做不到自己該做的事情。

外人怎麽想怎麽說,玩家也是,根本改變不了。但是,球員可以改變場上的局勢,而且有這種可能性。所以,我們為什麽不努力把握場上的局勢,努力爭取勝利呢?

(9)不敢說話

沈祥福曾說:“從國青隊組建開始,我就壹直在告誡隊員們。當我們到達球場時,我們必須大聲喊出來。只有這樣,我們的行動才能統壹。但當這支球隊解散後,球員們依然不會在球場上大喊大叫。”2000年初國青隊組建的時候,沈祥福安排了後來淡出球隊的梁明和杜威壹起做中後衛,但他們其實在訓練和比賽中也是偶遇,而且還是多次出現。即便如此在訓練中,壹旦比賽中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致命的。

顯然,球員在場上不喊或者不敢喊是壹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這個問題恐怕跟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還是有很大關系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壹再強調“明哲保身”。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再講“與時俱進”,但是“多聽少聽”依然是當今社會的生存之道。俗話說“話多必失”,壹定要學會“察言觀色”。

當然,中國的足球運動員在場上不會說話也不敢說話,普遍存在論資排輩的問題,這是東方文化中的傳統。在國家隊,老國腳可以“批評”年輕國腳,年輕國腳卻連話都不敢說。年輕球員怎麽敢在球場上喊“大哥”?

(10)中國的足球要熱鬧得多。

a中國相當於整個歐洲的面積,人口6543.8+3億。荷蘭只有15萬人踢足球,8000萬人口的德國有612萬人。中國相當於多少荷蘭人和德國人?在歐洲的任何地方,妳都能很容易地看到壹個足球場,而且相隔不遠,很快就會看到第二個。無論妳走到哪裏,妳都能看到成群的孩子在壹起踢足球。中國這麽大,人這麽多,我還是想不通這麽多孩子在幹什麽。為什麽這麽多城市連個像樣的足球場都找不到?這是妳在中國很少能看到的場景。

到目前為止,中國6543.8+0.3億人口中,真正踢球的人有多少?根據《1996全國足球工作會議文件》披露的數字,1996在中國足協註冊的足球運動員人數僅為7675人,其中1037人為職業和半職業球員,占註冊球員的13.75%,也就是說每8名球員就產生1名職業球員。到2003年,在中國足協註冊的足球運動員只有13000多人。

歐洲足球發展的實踐證明,足球水平與人口無關,決定壹個國家足球水平的是“足球人口”的數量,而不僅僅是人口總數。足球人口(即從事足球運動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越高,說明這個國家的足球基礎更為廣闊,這也為職業足球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因為足球人口多,無疑為人才選拔和人才流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競爭也更方便。

但遺憾的是,中國足球是旁觀者,看熱鬧的人多,真正踢球的人少。所以因為踢球的人少,所以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足球,從足球的內涵來談足球。雖然沒有“足球思想”,沒有“足球文化”,但是起哄的人絡繹不絕。怎樣才能提高中國的足球水平?

(十壹)拜金主義

中國足球職業化後,很多老教練,比如蘇永順等。,紛紛感嘆現在的運動員錢多了,但口袋鼓了,吃苦精神卻太差了。無論訓練還是自律,都比不上80年代初的那些運動員。他們甚至在報紙上公開呼籲“不要慣壞足球運動員”。很多在中國執教過的外國教練在離開時都勸他們,“如果中國足球運動員的職業素質得不到提高,光想著錢,中國的足球水平永遠上不去!年前問這個問題的人比較多。”如果有壹天,連錢都不行了,中國怎麽踢球?而國家體育總局領導在反思沈祥福雅典奧運會失利,總結中國足球陷入低谷的原因時,提出了“拜金足球”的問題。

然而,“拜金主義”的問題似乎不僅僅是足球界的問題,更是壹種社會現象。更多時候,不考慮收入問題,要求中國球員生活在“真空”中是不現實的,更何況足球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相比很多歪門邪道掙錢,中國玩家還是比較幹凈的。但“賭球”等“黑色收入”真的可以毀了中國的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