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漢劇的行當有哪幾類?

漢劇的行當有哪幾類?

漢劇與湖北清戲、湖北越調在民間素有“壹清、二黃、三越調”之說。其分行均為壹末、二凈、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10大行當。

末、醜、夫用俗稱“堂音”的本嗓;生以本嗓為主,並夾用俗稱“本夾邊”邊音;凈、雜用邊嗓;旦、小生用小嗓。

壹末為老年生角,劇中多飾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學士、賢士、義仆等正面人物。

漢劇的壹末為老年生角,劇中多飾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學士、賢士、義仆等正面人物。末角中的代表人物是余洪元。此外,末角任天全、蔡炳南、胡雙喜、劉炳南、魏平原、胡桂林、黃鳴振、余春衡等也頗負盛名。

余洪元是清代末期的著名末角,糅合4大流派為壹體,擷采任天泉、蔡炳南、胡雙喜諸家之長為壹家,熔唱、念於壹爐,形成雍容、端莊、蒼勁而大方的藝術風格,在漢劇末角中被奉為正宗。

1921年,余洪元赴京助賑演出,在《群英會》中飾諸葛亮,被梅蘭芳稱為“活孔明”。他擅長的戲有《喬府求計》、《興漢圖》、《四進士》、《盜宗卷》、《李陵碑》等。

蔡炳南是清代同治年間的漢劇名宿。創壹末、三生***唱之先例,善於揣摩人物,唱做俱佳,至老不衰。

蔡炳南演出的《讓成都》、《張松獻圖》、《罵王朗》、《說馬超》等劇,唱腔流利,做工細膩,道白清晰,聽者易懂。

胡雙喜是1874年雙字科的高材生,為“余派”創始人余洪元的老師。他的唱、做、念均臻上乘。以演《四進士》、《盜宗卷》、《寶蓮燈》、《天雷報》、《薊州堂》等劇著稱。

胡桂林1915年在漢口的天字科坐科,1917年入孝感桂字科學壹末。他扮相端莊持重,嗓音蒼勁深沈,圓潤醇厚。

胡桂林出科後參師胡雙喜,在唱腔上頗有余洪元遺韻。擅長的戲有《興漢圖》、《收姜維》、《掃松》、《喬府求計》、《李陵碑》、《法場換子》等。

黃鳴振是20世紀30年代初著名末角。黃鳴振從師楊天聲、魏平原。他嗓音蒼勁、醇厚,道白鏗鏘有力,做工大方、老練,戲路寬,善融諸家之長而貫通。

黃鳴振擅長的戲非常多,尤以《取成都》、《掃松》、《掃雪撻碗》最為出名,均吸取了京劇《借東風》、《徐策跑城》、《北漢王》等之長而為傑作。

二凈是漢劇的唱工花臉,劇中多飾演諫臣名將,如《大保國》中徐延昭、《白良關》中的尉遲恭、《下河東》中的趙匡胤等。此外也扮演奸雄暴君,如《雁門關》中的潘仁美、《捉放曹》中的曹操、《毒胞兄》中的楊廣等。二凈以唱邊音為主,行“背弓”腔,難度大。知名凈角有羅敢生、鄭萬年、余洪奎、朱洪壽等。

余洪奎是清代光緒年間二凈名角,票友出身。擅長《鎖五龍》、《鍘包勉》、《打鑾駕》等劇。唱腔頗有韻味,工架老練、穩重。

朱洪壽是繼余洪奎後的凈行中之特出人才。他身材魁梧,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擅長的戲有《二進宮》、《定軍山》、《斬雄信》、《小五臺》、《白良關》等。

漢劇的三生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誠耿直的正面人物,如《文昭關》中的伍子胥、《轅門斬子》中的楊延昭、《法門寺》中的趙廉等。

漢劇的知名生角有陳丁已、錢文奎、吳天保、高祿士、尹春保、何鳴鳳、徐繼聲等。其中以吳天保成就最大。他勇於革新,創造了高亢激昂、行腔峭拔的“吳派”唱腔。

漢劇中三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的,雖有武的,但也以文唱為主,唱、念、做兼重的戲很多。由於重唱,又被稱為“鐵扁擔行”。

吳天保是1915年在漢口天字科班坐科習三生,出科後技藝日進,紅遍江城,群眾贊譽他為“三生大王”。他唱腔工整,吐字清晰,腔體清新;念功講究聲韻,朗朗爽口;做功講求規範嚴謹。他善於以聲傳情、以情代聲地刻畫人物。

吳天保繼承前輩張花子的唱腔技巧和錢文奎工架之長,融漢劇生、外、末為壹體,開創三生唱、做並重的“吳派”風格。他的代表劇目《四郎探母》、《轅門斬子》、《法門寺》、《哭祖廟》、《未央宮》、《吳漢殺妻》、《打鼓罵曹》中,都有他的“絕活”。

錢文奎出身梨園世家,從小跟父親錢明學藝。是繼張花子之後漢口久負盛名的生角。他的嗓音為正堂音,生行各戲皆能,不僅以唱工戲見長,而且工架戲尤有獨創。擅長戲有《焚棉山》、《刀劈三關》、《水擒龐德》等。

高祿士是清光緒年間著名三生。唱腔以巧取勝,善用花腔及翹頭,深受群眾歡迎。其拿手戲為《挑袍》、《罵閻羅》、《混昭關》、《打鼓罵曹》等。

漢劇的四旦多飾演大家閨秀、中年婦女、皇後王妃和貞女烈婦,如《二度梅》中的陳杏元、《大保國》中的李艷妃、《二王圖》中的賀後等。

漢劇的四旦角色表演端莊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知名旦角有李彩雲、劉順娥、陳伯華、瞿翠霞、鄧雲鳳、萬仙霞、錢華等。她們的唱腔各有特色,其中以陳伯華成就最為突出。她融青衣、花旦、閨門旦於壹爐,創造了華麗多彩的“陳派”唱腔,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陳伯華藝名新化釵,後因從師牡丹花董瑤階而改名小牡丹花。她師承劉本玉,又深受前輩名旦李彩雲、八貼牡丹花之親炙,融旦、貼表演技巧於壹身,既有優美清亮的唱工技巧,又有細膩大方而靈巧的做工之長,創造了聲容並妙,神形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

陳伯華善於以聲傳情地刻畫人物,從雍容華貴的貴婦,到馳騁疆場的巾幗英雄,以及美麗嬌憨的妙齡少女,都演得惟妙惟肖。她擅長的劇目有《二度梅》、《狀元媒》、《貴妃醉酒》、《櫃中緣》、《梅龍鎮》、《鬧金階》、《斷橋》、《穆桂英智破天門陣》、《三請樊梨花》等。

李彩雲字岫軒,是著名四旦演員,師承李四喜。他嗓音清脆,表演細膩,唱做俱佳。在聲腔之抑揚中,將悲歡離合的情感徐徐傳出,令聽眾叫絕。

李彩雲授徒眾多,演出的《百花亭》、《風雨會》、《宇宙鋒》、《雷神洞》、《叢臺別》、《琵琶詞》、《斷橋會》、《祭長江》技藝精湛,別具風格。

瞿翠霞是清光緒末年著名青衣。善唱工做,有聲有色,與當時的小雲霞並稱“二霞”。擅長表演《宇宙鋒》、《叢臺別》、《百花亭》、《休梨花》、《祭長江》等劇。

鄧雲鳳從師鄧協臣,躋身於漢劇十大名角行列。他扮相、身材均佳,嗓音圓潤,報字清晰。參師李彩雲,技藝精進,以唱工、說白見長。擅長表演《宇宙鋒》《三娘教子》《祭長江》《斷橋會》等劇。尤其在連臺本戲《薛仁貴》中飾柳迎春,深受觀眾歡迎。在20世紀30年代的四旦行當中,有“狀元”之稱。

萬仙霞名錢華,是錢文奎之女。從師水仙花,後深受李彩雲影響。她嗓音寬亮,精於唱,善表情,能戲甚多,以《斷橋》、《叢臺別》、《竇娥冤》等劇最佳。

漢劇的五醜劇目很寬,可扮演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貧婆、幼稚的娃娃、昏聵的帝王、狡詐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其表演以詼諧風趣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講究襠勁、矮子步等。代表人物有李春森、李羅克等。

李春森以演和尚戲著稱,故藝名大和尚。1921年,漢劇旅京助賑義演,他在《群英會》中飾蔣幹,因表演出色而被譽為“活蔣幹”。

李春森吸取前輩名醜袁心茍、汪天中等之長,自成壹派,具有雅而不俗、醜而不陋、戲而不謔、饒有風趣的藝術風格,在醜行藝術表演中多有獨創。

李春森擅長表演的漢劇有《掃秦檜》、《收癆蟲》、《審陶大》、《打花鼓》、《廣平府》、《活捉三郎》、《秋江》、《九錫宮》、《雙下山》等。

李羅克出身於梨園世家,是繼大和尚之後的漢劇名醜。在前輩大和尚、呂平旺的熏陶和指點下,他能編、能導、能文、能武,並熟諳漢劇音樂,賦傳統以新意而塑造出各種形象鮮明的人物,形成詼諧活潑、妙趣橫生的藝術風格。

李羅克擅長表演《打花鼓》、《雙下山》、《秋江》、《攔馬》、《櫃中緣》、《海舟過關》等劇。

漢劇的六外為重做工的生角,戲路較寬,如《群英會》中的魯肅、《表功》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見長。如《表功》中的秦瓊,念白多達百余句,邊念邊做,腰、腿、身、手、髯口、眼神各顯其能,均有交代。代表人物是周天棟。

周天棟是1915年入漢劇天字科班,初習三生,後改六外。他繼承前輩外角陳旺喜、程雙全表演藝術特色,吸收京劇“麒派”之長,以豐富表演見稱。

周天棟以褶子、官衣戲見長,念白鏗鏘有力,做工細膩熨帖,唱、做、念皆妙,自成瀟灑、豪放、細膩、嚴謹的藝術風格,為同行推崇。

周天棟在主演的《烹蒯徹》、《大合銀牌》、《坐樓殺惜》、《打漁殺家》中,均有上乘的表演。

漢劇的七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戲如《販馬記》中的趙寵、《二度梅》中的梅良玉、《花田錯》中的卞生等;武戲的靠把戲有《蘆花蕩》的周瑜、《黃鶴樓》中的趙雲、《白門樓》中的呂布等。赤膊生即短打小生常演《武松打虎》、《快活林》等。漢劇的知名小生有喻俊卿、黃雙喜、董金林、李四立等。

董金林從師吳元伢,自劉正文之後而享大名,為小生行的代表。精於折子戲,靠把、雉尾戲亦佳。在《鳳儀亭》、《三國誌》等劇中,唱腔工整,做工細膩,舉止瀟灑,與旦貼行配搭演出默契,相互輝映,為劇生色。

黃雙喜出師於雙字科班,先習小生,後改外角。為梨園世家黃如意之子,受其父熏陶,演藝精粹,與董金林為壹時瑜亮。他的唱工和聲嗓具小生正宗韻味,擅長雉尾、紗帽戲,如《雁門關》《長阪坡》《白門樓》等。

李四立為梨園世家李大發之子,師承董金林。他熟諳董金林、黃雙喜的藝術真諦,融二人藝術之長於壹身,文武兼備。唱腔圓潤,做工細膩,儒雅瀟灑,念白抑揚有度。代表劇目有《寫狀三拉》、《借箭打蓋》、《轅門射戟》、《借趙雲》、《鳳儀亭》、《白羅衫》等。

王曉樓本名王國鈞。1936年投身梨園學小生,從藝50余年。他嗓音脆亮寬厚,高低自如,是漢劇小生真假結合唱法的創始人。

王曉樓常演的劇目《三國誌》、《白門樓》、《張羽煮海》曾蜚聲劇壇。

王曉樓與陳伯華同臺合作,成功地刻畫出《二度梅》中的梅良玉、《三請樊梨花》中的薛丁山、《卓文君》中的司馬相如等人物。此外,王曉樓還成功地演出了現代戲《山鄉風雲》中的黑牛。

漢劇的八貼是以做工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輕少女、風騷潑辣的少婦,如《花田錯》中的春蘭、《烏龍院》中閻惜姣、《翠屏山》中的潘巧雲等。也扮演與四旦同工的婦女,如《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反八卦》中的柴夫人等。

近世著名花旦有羅金喜、鐘華卿、董瑤階、小翠喜、萬盞燈等。其中以董瑤階最為有名,被尊為花旦中的魁首。其他比較有名的如陳福生、花碧蘭等。

董瑤階藝名牡丹花,從師李老五、賽黃陂。1911年來漢進入福興班。他聲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並茂,被譽為“花衫狀元”。

董瑤階初以娃娃旦見長,如演《鬧金階》中的曹瑞蓮、《梅龍鎮》中的李鳳姐,都很出色。中年改演風流旦,善於用表演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尤其對《水滸傳》中個性鮮明的三個女性潘金蓮、閻惜姣、潘巧雲的塑造,頗見卓識。晚年與李春森合作,更是珠聯璧合,演出的《活捉三郎》、《打花鼓》、《老背少》三出戲被譽為三絕。

陳福生藝名小翠喜,八貼名宿,為漢劇生角陳啟才之子。尤擅長表現嫵媚嬉笑,與牡丹花旗鼓相當。拿手戲有《摘花戲主》《寫狀三拉》《打漁殺家》《搜孤救孤》《宋十回》《大合銀牌》等。

花碧蘭1946年從師牡丹花學習八貼,曾與吳天保、李四立、周天棟等名角配戲,並受到啟示。多年與漢劇名醜李羅克同臺演出《打花鼓》《秋江》《雙下山》等劇。

花碧蘭擅長表演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在塑造現代戲及新編歷史劇的各類婦女形象中,出色地扮演了《甜蜜的事業》中的唐二嬸、《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江姐》中的雙槍老太婆,《武則天》中的武後。

漢劇的九夫多扮演老年婦女,在表演風格上有貧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釣金龜》中的康氏等。其代表人物有董燮堂、陳鳳欽等

董燮堂是繼劉子林而起的九夫名伶。他聲嗓寬亮,唱腔韻味純正,擅長唱工,拿手戲有《法場換子》《太君辭朝》等。

陳鳳欽是大冶縣陳英段村的二凈票友,後入鳳字科深造,習藝期滿嗓音倒倉,改學老旦。善於唱、做,聲嗓為老旦正宗,《綁四將》《斬浪子》為其拿手戲。

漢劇的十雜為做工花臉,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將或飛揚跋扈的權臣。如張飛、馬武、呼延贊等,以做和打見長。代表人物是張天喜。

張天喜身材魁梧,面部寬長,嗓音膛邊兼備,是位藝術造詣精深、享譽舞臺的十雜名宿。擅長表演《白良關》《紅逼宮》《打龍棚》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