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日常飲食,吃不好就很焦慮,怕孩子營養不良,長不高。為了改善孩子的飲食,讓他們吃好,父母會采取壹系列措施,但措施往往是這樣的:
1小乖乖總是不愛吃東西,所以每次吃東西,她媽媽都不停地教育她:“小乖乖,多吃點,吃不飽就長不好,以後只能做個矮冬瓜。”而且,現在不吃,下午就會餓得大叫,結果會把零食翻過來吃,對身體非常不好...”結果在媽媽們的無限轟炸下,妳會很煩,把碗扔掉:“我吃飽了,我回房間寫!“所以我媽媽最後不得不嘮叨,獨自吃完剩下的飯...
(2)丁丁是個小男孩,其他都還好,就是不怎麽操心吃飯。每次在盤子裏攪拌,最後吃兩口就坐下了,不想吃了。爸爸想到了妙招:“丁丁,妳不是壹直喜歡奧特曼嗎?”爸爸決定給妳壹個機會。只要妳吃得好,我就給妳壹顆彈珠。當妳有20顆彈珠的時候,我給妳買個奧特曼怎麽樣?”聽了這話,丁丁立刻拿起碗,大叫壹聲開始吃起來。然而丁丁得到奧特曼後,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3)茜茜今年3歲。她活潑好動,吃飯時坐不住。她經常不吃兩口就跑來跑去。因此,她經常在壹個小時的墨跡後吃不完飯。奶奶總是這樣看著洪辰,怕影響身體發育,就拿著碗追著洪辰餵。雖然有點難,但洪辰能在半小時內吃完飯。但這真的正確嗎?
02
有時候我壹直在想:為什麽50年代,60年代,甚至70年代出生的孩子幾乎從來不覺得吃飯難?那時候每家都有幾個孩子,吃飯的時候都沒事。但是從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以後,家家戶戶都富裕起來了,吃的也越來越好了,但是孩子卻厭食了。這是為什麽呢?
看了這麽多媽媽的反應,我發現每個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後,都有壹個憂心忡忡的家長。孩子經常不想吃飯,是因為父母太在乎了。當他們發現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就會用各種方法“逼”孩子吃飯,生氣,大喊大叫,要挾,故意討好,追著餵.....其實家長的這些行為,把吃飯這種很享受的事情,變成了被動的事情。孩子怎樣才能吃好?
有這樣壹個孩子,他今年上四年級,媽媽是高級營養師,所以他每天的飲食都是媽媽精心制定的,而且這個媽媽做的菜也很好,所以每天絕對健康營養。但奇怪的是,這孩子比同齡人瘦多了,看起來像個小難民,而且因為性格古怪,脾氣不好,在班上很難有好朋友。
不得不承認,資深營養師定制的食譜壹定非常適合孩子的身體發育,但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卻給孩子定下了各種條條框框:這些菜必須每天吃,而且必須吃固定的量...壹頓美餐變成了壹項任務。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有逆反心理,也因此會玩各種花樣,不肯吃飯,最後自然會營養不良。資深營養師養出來的孩子會營養不良也是笑話!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為孩子著想,體驗壹下不想吃東西時被強行塞進嘴裏的感覺。多吃不會死,少吃不會餓。給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就能吃得開心。
03
如果孩子有厭食癥,那麽父母應該做出以下改變:
改變妳的態度。
父母必須改變對孩子飲食的態度。如果他們吃得太多,他們不應該誇大其詞。如果他們吃得太少,他們就不應該傳道。讓孩子自己決定,不要給他們任何壓力。這樣,孩子端起飯碗,就不會覺得這是父母逼的任務,胃口也就正常了。
2.要耐心
從厭食到吃好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十天半月是恢復不了的。所以家長壹定要有耐心,不要看到孩子沒有改變就忍不住嘮叨,這樣只會讓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事實上,壹個孩子的恢復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有的幾個月,有的甚至幾年。
3.不規則的規則
不要給孩子定規矩,比如什麽時候吃飯,吃什麽菜,吃多少等等。妳希望妳的孩子吃什麽?烹飪時不妨調整壹下,多選擇營養價值高的食物。如果孩子不愛吃,那就不要用條件來威脅他們,比如“不吃胡蘿蔔就不熟”。妳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不吃肉就不準吃胡蘿蔔”,可能很有效。
不要餵食
壹歲半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這時候,家長就不要費心去餵了,而是省下力氣來收拾孩子吃完後的殘局。如果從小就培養他餵飯的習慣,不僅會影響他手技的發展,還會讓他養成不吃不餵的壞習慣。
不要談論條件
不要談關於孩子吃飯的條件,比如“只要妳吃的好,我就帶妳出去玩/買玩具!”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件壞事,逐漸不願意吃飯;甚至有些孩子會通過吃飯來勒索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我再提供壹招:如果孩子不愛吃,就餓壹兩頓,保證吃好。但前提是家長要註意不要給孩子吃零食,否則沒有效果!
盡管
饑餓是調整寶寶飲食行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