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用的。漢代命名為子夜、烏鴉、平旦、日出、食時、角、日中、日晷、日落、黃昏、人定。也用十二地支表示,子夜23時至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醜時,3時至5時為印石時,依次遞歸。
午夜,也稱為子夜和午夜,是十二點的第壹個小時。(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野雞,是十二點的第二個時辰。(01至03: 00)。
印石,平旦,又稱黎明、晨曦、日落,是晝夜的交替。(03點至05點)。
石矛和日出,也被稱為壹天的開始,黎明和升起的太陽,指的是太陽剛剛出現和冉冉第壹次升起的時間。(05時至07時)
陳石、施施,又稱早餐等。,古人“吃”的時間是早餐時間(07:00 ~ 09:00)。
施思、余鐘,又名魚日等。,是臨近中午時打給余忠的。(09: 00至11: 00)。
正午,日本和中國,又稱日正、正午等。(11點至13點)。
在壹天結束時,日晷,也被稱為日落和太陽的中心,是太陽西邊的日晷。(從13到15)。
申食、食,又稱日店、晚食等。(從15到17)。
太陽落山就進入了,又稱日落、日落、黃昏,意思是太陽落山的時候。(從17到19)。
黃昏,又稱日落、晚霞、黃昏等。,太陽已經落山了,天黑之前天就黑了。世界昏暗,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從19到21)。
在海上的時候,人是平靜的,也就是所謂的平靜和昏沈。此時夜已深,人們都停止了活動,休息了。平靜意味著安靜。(21至23: 00)。
擴展數據:
我國古代用“銅鍋滴水”的方法計時,將壹晝夜分為十二小時,即子、醜、陰、卯、辰、巳、午、衛、申、酉、戌、亥,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相對應。十壹點到半夜壹點,壹點到三點很醜,三點到五點是印石,以此類推。
古代的壹個小時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在鐘表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有人把壹個小時叫做“大時”,把新時間裏的壹個小時叫做“時”。後來隨著鐘表的普及,“大小時”這個詞就消失了,但“小時”壹直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