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雞不成宴”廣東人在吃“恐龍”?
“什麽,廣東人愛吃的‘紅燒鴿子’是恐龍的後代?”“鮮蝦有五億年前的古親戚,卻能長到70厘米?”“食草恐龍會為了生菜吃紅洋蔥?不吃是因為挑食嗎?”“慢慢吃,不然妳會像恐龍的鄰居箭魚壹樣噎死自己!”“吃完海鮮雞炒飯,能不能透露壹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以上不是什麽“十萬個為什麽”或者“頭腦風暴”的問題,而是賈政自然科學館和陶陶居共同打造的“陶”恐龍盛宴中嵌入的科普彩蛋。恐龍主題菜單上的七道精美菜肴都是博物館特別挑選的,可以鏈接恐龍相關的知識或者其他自然奧秘,也與博物館的藏品相對應,其中不乏陶陶居的招牌菜。
為了引起人們對自然科普的好奇,策劃人給廣東食客熟悉的經典菜式起了形神兼備的新名字:紅燒乳鴿叫“紅龍穿火”,蒜蓉粉條蒸蝦叫“壹口穿越寒武紀”,深受小朋友歡迎的流沙奶皇豬包叫“古色土”,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制造概念對比,讓食客同時品嘗到廣府的味道。
新年手工攝影陳誌剛
恐龍趣味活動博物館供圖
恐龍趣味活動博物館供圖
味覺記憶驅動的“沈浸式”恐龍科普之旅
嘗過“陶”恐龍盛宴的食客步入館內,擡頭看到火熱的火球造景、劍魚化石、恐龍股骨化石、三葉蟲化石,對應著熟悉的味覺記憶,遙遠而冰冷的古生物故事會帶來不壹樣的溫度。
農歷新年期間,博物館還為春節準備了壹系列有趣的活動,包括“春節趣味手工——雪中小恐龍”。通過創造性的手工制作,恐龍夥伴將和我們壹起迎接冬季奧運會。“春節趣味遊戲——恐龍親子樂”,在家人團聚之際,通過遊戲* * *享受親子時光;“新年趣味課——恐龍團圓飯”,在科普課上了解恐龍喜歡吃的“團圓飯”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