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又名黃梅、黃美華。蠟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高約3米,對生葉,橢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長7-15厘米,全緣,表面粗糙;兩性花,單生於壹年生枝腋,花梗很短,黃色,蠟質,芳香,花期65438+2-3月。栽培品種有蠟梅;柴油臘梅;本氏蠟梅原產於中國中部。它喜歡陽光,但也略耐陰,耐寒,耐旱。被稱為“旱後不死的蠟梅”。對土質要求不嚴格,排水良好的輕壤土為宜。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臘梅,本名黃美華,非梅,因香、色與梅相似而得名。花:辛,溫,無毒。解暑生津。”清初《花鏡》雲:“臘梅俗稱蠟梅,黃梅,非梅。因與梅放在壹起,其香相近,其色似蜜蠟,臘月開,故有其名。”
蠟梅又稱黃美華、雪花、蠟木、蠟花、巴豆花。屬於蠟梅科蠟梅屬,落葉灌木,高2-4米。枝和莖呈方形,棕紅色,有橢圓形突出的皮孔。有很多芽。
像瓦片壹樣的鱗片。葉對生,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橢圓形卵形到卵狀披針形,全緣。花葉開放芳香,直徑約2.5厘米。花被多片,蠟質,半透明;花托橢圓形,長約4厘米,半木質化,蒴果狀,宿存,被絲狀毛,內含數個瘦果,每果壹粒種子。花期為2月65438日至次年2月,結果期為次年6月至9月。?
蠟梅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南部,各地均有栽培,秦嶺和湖北有野生。栽培品種很多。根據趙天邦的《中國蠟梅》壹書,蠟梅有4個變種,12變種和165變種。其中有純黃、金黃色、淺黃、暗黃、紫黃、銀白色、淡白色、雪白、黃白色,雄蕊為紅色、紫色、白色。其中最好的是產於河南省鄢陵縣的鄢陵臘梅,號稱“鄢陵臘梅天下第壹”。代表品種為‘素心蠟梅’:炎陵文獻記載中稱之為‘炎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芳香。又因不完全張開,開口向下,像“掛在金鐘上”,故稱金鐘梅。
蠟梅是壹種傳統珍貴的觀賞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蠟梅文化。唐代詩人李商隱,人稱臘梅為韓梅,有句“過野塘知韓梅”。姚的《殘篇》也稱蠟梅為冷客。臘梅在春天之前,是所有花中的第壹朵,尤其是虎蹄梅,在農歷十月開花,所以稱為早梅。蠟梅先花後葉,花與葉不相遇,開花時枝條較細,故又稱幹梅。臘梅開花的時候,多是下雪的時候,想要欣賞臘梅。雪後,妳會穿過雪地,所以它也被稱為薛梅。
它也被稱為臘梅,因為臘梅在冬天開始時開花,冬天結束時結果。
蠟梅因其獨特的個性,是冬季最佳的賞花樹種,也是城市美化、芳香、凈化空氣的首選樹種之壹。同時,蠟梅根系發達,生長適應性強,生根發芽力強,是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可作為街道綠化的叢生花灌木,也可培育成小樹作為行道樹種。既能在公園假山、湖畔形成梅山、梅園、梅雨等大型景觀,又能在視野開闊的草坪板塊中形成小品。既可以種在花園的空地上,又可以自然灑脫。也可以孕育成雕琢的盆景,獲得美妙的意境,也可以剪成插花。
蠟梅除了具有觀賞價值外,在古代還被用作菜肴或小吃。花經常被用於保健和長壽的目的。何國珍的《花卉烹飪食譜》列舉了臘梅豆腐湯、臘梅玻璃雞片等花卉品種。這些花也可以用其他方式食用。如將花風幹後加入茶葉,制成蠟梅茶,或直接用幾朵花代替茶葉倒入開水中,香氣濃郁,有止咳平喘的作用。花還可以作為烹飪的食材,比如做魚蝦豆腐的時候或者做湯的時候,好吃又香。
蠟梅含有揮發油。油中含有冰片、案油、芳樟醇、楊梅素、異鼠李素、楊梅素、a-胡蘿蔔素、亞油酸、油酸等化學成分,葉中含有楊梅素、楊梅素、異鼠李素。新鮮的葉子含有氰氫酸。種子含有脂肪油、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並且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如花蕾:性溫,味甘,微苦。解暑、生津、開胃、解郁、潤燥、止咳。主治頭暈、嘔吐、氣滯、胃悶、麻疹、百日咳、燙傷、火傷、中耳炎等。根莖,辛溫。疏風理氣,活血解毒。主治:哮喘、勞咳、胃痛、腹痛、風濕、瘙癢、瘡腫、跌打損傷等。外用適量,研末撒。
藥用價值:解暑,生津,隨氣止咳。可用於治療暑熱、焦慮、口渴、百日咳、肝胃氣痛、水火燙傷。
蠟梅不僅是觀賞花卉,還含有許多芳香物質,如芳樟醇、冰片、案樹腦、蒎烯、倍半萜醇等。是制作高級花茶的香花之壹。其精制的高級香水,1000克相當於國際市場上5000克黃金的價格。
代表品種為“素心蠟梅”:在炎陵文獻記載中稱為“炎陵素心蠟梅”,其心潔白芳香。又因不完全張開,開口向下,像“掛在金鐘上”,故稱金鐘梅。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臘梅味甘,微苦,摘炒,水洗,油鹽調和”,既是美味,又是“解熱生津”。
其果實,古稱巴豆,有毒,可做瀉藥,不宜誤食。
現代藥理分析表明,臘梅含有冰片、案油精、芳樟醇等成分。中醫認為蠟梅味微甘,辛涼,有解暑生津、開胃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功效。主治頭暈、嘔吐、發熱、煩渴、氣滯、胃悶、咳嗽等癥。人們常用臘梅湯給嬰兒喝,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治療慢性咳嗽常用方子①:鐵筷子花三錢。泡在開水裏。(《貴陽民間草藥》)2治療湯火傷:臘梅(用)茶油浸泡(塗)。(嶺南草藥采集記錄)
功效:
芽:解暑,生津,開胃解郁,止咳。用於頭暈、嘔吐、氣滯、胃悶、麻疹、百日咳;外用治療燙傷和中耳炎。
根:祛風、解毒、止血。用於感冒、腰肌勞損、類風濕性關節炎。根皮:治療刀傷出血的外部使用。
蠟梅含有揮發油。該油含有冰片、案油、芳樟醇、楊梅素、異鼠李素、楊梅素、a-胡蘿蔔素、亞油酸、油酸等化學成分。葉子含有楊梅素、楊梅素和異鼠李素。新鮮的葉子含有氰氫酸。種子含有脂肪油、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等成分。
慢性咳嗽:臘梅9克,用開水代替茶水浸泡。
胃氣痛:臘梅或根9 ~ 15g,泡茶或水煎服。
中耳炎:將臘梅的花蕾浸泡在香油或菜籽油中,3-5天後,每次用油滴2-3滴在耳朵上。
風寒感冒:根(幹品)15g,生姜3~5片水煎,再加適量紅糖服用。
燒傷:臘梅用菜籽油浸泡,塗在患處。
暑熱,心煩頭暈,頭痛:臘梅,扁豆腐,鮮荷葉,適量,水煎。
急性結膜炎:臘梅6克,菊花9克,水煎,加少許蜂蜜服用。
別名黃美華、黃臘梅、辣木、鐵筷子。
吃梅子粥:取臘梅花5-7朵,掰下花瓣用清水洗凈備用。粳米100g洗凈,煮至粥熟。加入白梅花和適量的糖,煮沸。此粥能疏肝理氣,健脾開胃,醒腦明目。適用於肝胃氣痛、抑郁、厭食、頭暈疼痛、神經官能癥等。是刺激食欲、祛除抑郁的常用產品。?
食用,是養胃解毒的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