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

(1)戰爭前期德軍在西線犯下的錯誤以及為後期作戰埋下的潛在威脅。

其實早在德軍進攻法國的時候,德國所犯下的戰略失誤和錯誤就已經為後來的戰敗埋下了伏筆。我們讓時間回到1940年5月20日,當時希特勒的坦克軍已經推進到布倫和加萊,逐漸包圍了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此時,英法聯軍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然而就在這時,19裝甲軍和41裝甲軍接到了裝甲軍司令克萊斯特的命令,要求他們停止前進,稱“敦刻爾克的敵人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接到命令後,古德裏安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質疑和抗議,但最後得到的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然而,只有空軍被證明沒有能力完成這壹使命。古德裏安和萊因哈特只好停在運河線上按兵不動,壹邊看著英法聯軍逃出敦刻爾克。然而,當希特勒在5月26日重新獲得指揮權,命令坦克再次進攻時,戰鬥機已經延誤了。利用這個稍縱即逝的喘息機會,盟軍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英法聯軍守衛敦刻爾克至6月4日,期間動用軍艦、漁船、帆船、三桅船等海上交通工具疏散32.4萬人,其中包括海峽對岸的8.5萬法軍。撤離的英法軍隊雖然被迫放棄了所有的裝備和器械,但畢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便隨時恢復抵抗德軍入侵英國的能力,甚至可能再次橫渡海峽,卷土重來。但是,其實歷史也證明了,沒有1940年盟軍在敦刻爾克的順利撤退,就沒有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的順利大規模登陸!

(2)對德軍在1942-1943期間遭遇的挫折進行分析和深入探討。

1941-1942蘇聯正在承受這場戰爭的主要壓力。雖然德國的東方力量逐漸被削弱,但德國還是發動了壹系列戰役,繼續進攻蘇聯。19411 2月25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二戰規模進壹步擴大。另外,北非的德軍非洲軍在1942年夏天推進到阿拉曼,從1942年8月開始,英軍開始逐漸擊退德軍。1942 165438+10月,美英聯軍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1942 165438+10月19/20,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包圍了德軍第六軍,最終德軍第六軍於1943年1月底/2月初投降。原來的23萬德軍只有9萬人被俘。5月3日,被困在突尼斯的1943、13000德軍和18000意軍投降。

1943的前5個月,德軍損失了70多艘U艇。鄧尼茨於1943年5月24日下令暫停大西洋戰事,對英國的封鎖失敗。1943年7月實施的“城堡計劃”集中了3000多輛坦克和1850架戰鬥機,但未能突破蘇軍在庫爾斯克的戰線,這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壹次戰略進攻。1943,10年7月,盟軍在西西裏島登陸,38天占領全島,從而盟軍獲得了壹個極其重要的首發基地,他們的遠程轟炸機可以威脅到整個第三帝國。1943年夏天,德軍不得不將兵力從已經緊張的東線轉移到意大利和法國南部。1943年9月3日,盟軍登陸意大利島。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1943年10月3日向德國宣戰,10。至此,美軍的地面作戰陷入停頓,直到1944年西線登陸才重新開始。所以,它成為了日後被稱為漁翁得利的有力證據。

如果仔細分析各個戰場,不難發現,德軍在1942-1943時期已經逐漸陷入被動局面,理性的人會看到,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向盟軍轉移,軸心的大廈即將坍塌。那麽我們就來對二戰最關鍵時期(1942-1943)德軍在各個戰場上遭遇的挫折做壹個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

1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失誤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遊,頓河以東約60公裏。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中轉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當時希特勒的設想是奪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斷伏爾加河的交通命脈,奪取巴庫油田、烏克蘭的小麥和頓巴斯的煤炭。然後向東北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灣,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根據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於1942年夏天擬定了南方作戰計劃,代號為“布勞”。主要內容如下:戰鬥由博克元帥發動(但他在攻占沃羅涅日後被解職)。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的1裝甲集團軍群為左翼,魯夫的17集團軍群為右翼,分別從哈爾科夫以南和塔甘羅格以北向東和東南進攻,占領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向高加索進軍;博克B集團軍群以霍特的第4裝甲軍和韋奇斯的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東部和東南方向庫爾斯克以南和哈爾科夫以北發起進攻,占領頓河上遊的沃羅涅日,向斯大林格勒推進。但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和他的高級官員犯了壹個關鍵的錯誤:在繼續向高加索進軍的同時,再次進攻斯大林格勒,這使得本來就沒有剩余兵力的德軍進壹步分散兵力(就像分兵同時進攻烏克蘭和列寧格勒壹樣),成為軍事家的大忌。

庫爾斯克會戰前後的戰略戰術分析

眾所周知,1943庫爾斯克戰役是蘇聯與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地區的戰略決戰,也是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群戰役。長期以來,人們壹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戰役稱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的重要裏程碑。而且蘇方對庫爾斯克戰役結果的評價對蘇方極為有利。如《衛國戰爭簡史》記載,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殲滅敵軍30個師,法西斯德國損失約50萬官兵,1500輛坦克,3700多架飛機...德國法西斯被大大削弱了。全世界都為紅軍在戰鬥藝術、武器和戰略指揮上優於德軍而折服。戰略獨創性已經在蘇聯軍隊中牢牢紮根。"

但如果我們以相對客觀的態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或許會得到另壹個答案。首先,作者盡可能詳細地列出了戰役中雙方的兵力對比,即4月1943日,庫爾斯克凸起上的兵力和裝備對比已經變得對蘇方有利。據蘇聯統計,紅軍共有95.8萬人,11965門大炮和迫擊炮,12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130架作戰飛機。相應的,德軍約有70萬人,6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000輛坦克和突擊炮,1,500架作戰飛機。此外,距庫爾斯克弧區不遠的蘇聯後備軍(草原軍區)還有26.9萬名官兵、7406門大炮和迫擊炮、12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77架作戰飛機。與此同時,蘇德戰場上的所有蘇軍儲備加起來有46.9萬名官兵、8360門大炮和迫擊炮、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戰飛機。相比之下,德軍預備役共有6萬名官兵,600門大炮和迫擊炮,200輛坦克和突擊炮(根本沒有作戰飛機)。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前,德國預備隊的數量幾乎保持不變。(附:蘇德部隊總人數比例為1.8: 1,火炮比例為3.2: 1,坦克與自行火炮比例為1.3: 1(各方面對蘇方有利)。只有在空軍方面,德軍有優勢,但比例關系只有1.1: 1)。

九樓

至於庫爾斯克會戰對當時的德軍會有多大的影響,德軍為何壹再拖延會戰,除了眾所周知的德軍為獲取更多的新型坦克和戰鬥機而花費的時間,那就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的優柔寡斷了。據戰後的古德裏安回憶,他曾在5月1943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試圖說服希特勒放棄進攻庫爾斯克的計劃,因為實現這壹計劃存在諸多障礙。古德裏安拒絕了卡佩裏關於德軍應該從意識形態上進攻的意見,而古德裏安則指出“庫爾斯克是否在我們手中與世界無關”。希特勒回答說,當他考慮進攻計劃時,他感到腹部壹陣劇痛。所以這就證明了希特勒對戰役的成功沒有很大的把握,所以盡可能的推遲了實施,實際上也是因為他動搖的信心導致了戰役的失敗。

從戰略戰術、戰術策略、雙方將領的指揮藝術來看,原本的勝利者應該是德國,而不是蘇軍,蘇軍在中前期已經損失了壹百多萬兵力,甚至投入了全部的戰略儲備。相反,德軍並沒有像之前認為的那樣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以至於元氣大傷,甚至在整個戰役結束時,只有8萬人陣亡。而且由於曼斯坦因等人的藝術指揮,德軍在戰役末期的相持階段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戰略預備隊,30萬精銳裝甲兵團),對後期德軍的防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實上,在戰役初期,蘇軍的防守和進攻都非常被動。雖然他們在人員和武器上占有優勢,人數也是德軍的兩到三倍,但事實上,他們屈服於德軍的意誌,被迫向日軍易於防禦德軍作戰部署的扇面地區進攻。然而,當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季節時,德軍仍然能夠抵抗住蘇軍的進攻並贏回來。遭受重創的蘇軍被迫向該地區增派兵力,但局勢仍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很多人認為庫爾斯克最著名的坦克戰普羅霍羅夫是蘇聯贏了。比如蘇聯認為德軍似乎在7月1943+02日在普羅霍羅夫損壞了300-400輛坦克——但這只是蘇聯坦克指揮官在簡報中詩意的誇張。在普羅霍羅夫城下,與蘇軍近衛第5坦克軍作戰的德國第2坦克軍,實際只損壞了5輛坦克,另有38輛坦克和12突擊炮受損。根據蘇軍通報數據——這與德軍獲得的數據壹致——僅蘇軍近衛第5坦克軍第3軍就損失了超過33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與此同時,蘇軍幾乎占據了對手四倍的兵力——同時擁有兩個羅特米斯托夫機械化坦克兵團——用1000: 273的比例對付德軍。但即便如此,蘇軍還是沒能取得勝利,他們被迫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要知道,按照蘇軍統帥部的部署,坦克軍原本是用來參加反攻的,原本是要被派往哈爾科夫的,而這壹次,損失嚴重還得大幅度補充。早已被最高蘇維埃決定撤職或送上法庭的羅特米斯托夫,因為德軍後來停止了進攻計劃而逃脫。

事實上,德軍最終失去戰略主動權,轉為全線潰敗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德軍將領在此戰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的不自信導致的指揮失誤(英美聯軍於7月10登陸西西裏,意大利局勢惡化。當時希特勒認為德軍要向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部署兵力,因此“堡壘”行動可能被迫停止。但是情況並沒有那麽嚴重,而且恰恰相反,德國最偉大的戰略。戰術家曼施泰因認為德軍已經到了勝利的邊緣,因為他手裏還有30萬戰略儲備沒有動用,而蘇軍此時又沒有軍隊可以調整。6月5438+02日戰役後,壹線德軍仍有較強的戰鬥力,並在隨後幾天取得了壹定的進展,包圍了幾個蘇軍步兵陣地,占領了壹些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高地,蘇軍已無力挽回敗局之勢(當時朱可夫已經準備自殺或上軍事法庭承擔責任)。

但此時此刻,希特勒決定放棄。他把本來可以決定戰鬥勝負的預備隊調到了西線,用完美的戰術徹底拋棄了庫爾斯克戰役的壹切原始構想和曼施泰因的努力成果。

德軍雖然放棄了最後壹次大規模戰略進攻的機會,但也給了蘇聯很大的打擊。直到1993才公布了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人員、坦克和飛機損失的官方統計數據。過去,德國的損失多次被蘇聯歷史學家誇大。據他們估計,德軍損失約50萬官兵,1500輛坦克和突擊炮,3700多架作戰飛機。這些數據與真實情況相差甚遠。根據法西斯德國最高統帥部提供的數據,1943年7月至8月期間,德軍損失6.88萬人,失蹤3.48萬人,受傷43.4萬人。據估計,德軍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區的損失占整個東線損失的三分之二。因為在此期間,頓涅茨克盆地、斯摩棱斯克地區和北部戰區(Mga地區)都在進行最激烈的戰鬥。這樣就可以大致確定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陣亡、失蹤和受傷人數為36萬(其中陣亡約8萬),無論如何也不會是50萬。德國空軍的損失要小得多。根據德國弗雷堡軍事資料室的相關文件,在1943年的7、8月間,德國空軍在東部戰場僅損失1030架作戰飛機,甚至所有戰區的總損失也不超過3213架作戰飛機。這樣壹來,蘇方所說的數據,即庫爾斯克戰役中敵人擊毀3700架飛機,純屬天方夜譚。這個數據是基於蘇聯空軍戰時司令部的報告,那裏敵人的損失往往被誇大很多倍。

註:1。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壹份關於德國黨衛軍裝甲軍的秘密文件顯示,

首先,德國黨衛軍裝甲軍團並沒有史料記載的700多輛坦克。即使在戰役開始前,黨衛隊裝甲軍也只有211輛坦克具備完全戰鬥力。

其次,在12戰役中,黨衛軍裝甲部隊並沒有像人們說的那樣損失慘重。據德軍7月3日的壹份內部統計,1943,黨衛軍裝甲軍在此役後還有163輛坦克可打,僅損失48輛坦克。這比蘇軍第五裝甲軍的損失要小得多。

2.1984蘇聯第5坦克軍的壹部二戰史記載,12戰役後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多達400輛。雖然書中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個數字足以證明蘇軍在這場戰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壹些蘇聯時期的原始資料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5坦克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了約650輛坦克,其余坦克因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編入步兵連。”

總結壹下: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像嚴寒幫助蘇軍贏得了莫斯科戰役壹樣,希特勒在這場戰役中的失誤,最終毀了庫爾斯克戰役的所有初衷。當然,庫爾斯克會戰失利的後果對德軍來說是極其可怕的,納粹德國從此再也沒有在東線的戰爭中占據主動。但由於蘇聯損失巨大(保守估計,蘇德雙方傷亡比例為7: 1,戰鬥機損失為20: 1,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為6: 1),引起民眾嚴重不滿,使庫爾斯克戰役的地位低於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

3北非戰局對歐洲戰場的影響

1942 65438+10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從布魯加港開始進攻,2月占領班加西,控制了整個昔蘭尼加。6月,他突破了英軍的加恰拉防線,占領了浴血狂沙,迫使守軍投降。7月,追擊馬特魯潰兵,越過埃及邊境,直逼英軍在北非的最後壹道防線——阿拉曼防線。隆美爾“非洲軍團”成功的關鍵在於,凱塞林的第二航空兵團癱瘓了英國馬耳他島空軍基地,取得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戰術制空權,並對地面作戰實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證了地中海航線的暢通,使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作戰物資得到了及時補充。(大力士項目)

當美國在5月初決定將中國遠征軍使用的地面裝備和作戰飛機緊急轉移到北非時,形勢立刻發生了逆轉。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相持階段,位於馬耳他島的英國空軍基地再次活躍起來,英國空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的地中海航線,使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無法得到裝備和燃料的補給。8月最後壹周,英軍得到50萬噸補給,而德意軍隊只得到654.38+0萬噸補給。在無所作為的威脅下,隆美爾被迫在阿拉曼與英軍展開決戰。失去了空中優勢又缺少燃料的“非洲軍團”如何在決定北非命運的阿拉曼和哈勒法之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1942 65438+10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從布魯加港開始進攻,2月占領班加西,控制了整個昔蘭尼加。6月,他突破了英軍的加恰拉防線,占領了浴血狂沙,迫使守軍投降。7月,追擊馬特魯潰兵,越過埃及邊境,直逼英軍在北非的最後壹道防線——阿拉曼防線。隆美爾“非洲軍團”成功的關鍵在於,凱塞林的第二航空兵團癱瘓了英國馬耳他島空軍基地,取得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戰術制空權,並對地面作戰實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證了地中海航線的暢通,使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作戰物資得到了及時補充。(《大力士計劃》)當美國在5月初決定將中國遠征軍使用的地面裝備和作戰飛機緊急轉移到北非時,形勢立刻發生了逆轉。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相持階段,位於馬耳他島的英國空軍基地再次活躍起來,英國空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的地中海航線,使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無法得到裝備和燃料的補給。8月最後壹周,英軍得到50萬噸補給,而德意軍隊只得到654.38+0萬噸補給。在無所作為的威脅下,隆美爾被迫在阿拉曼與英軍展開決戰。失去了空中優勢和燃料不足的“非洲軍團”在決定北非命運的阿拉曼和哈勒法之戰中不敗?

11樓

隆美爾元帥自己的日記曾經分析過阿拉曼戰役失敗的原因:“英軍的空中優勢使我們過去戰無不勝的戰術法則全部隨風而逝。除了我們自己強大的空軍,我們永遠找不到第二個真正的答案來對抗敵人的空中優勢。在未來的任何戰鬥中,美英空軍的實力都將是決定性因素。”

由於希特勒沒有下令凱塞林第二航空兵團徹底癱瘓英軍馬耳他島空軍基地,也沒有出動傘兵部隊徹底占領,英國空軍迅速掌握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戰術制空權,幾乎完全切斷了軸心國的地中海航線,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無法得到裝備和燃料的補給。可以說,“大力神”計劃的結束直接導致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阿拉曼的慘敗!

從這個分析中不難發現,北非戰局的徹底扭轉有賴於空中優勢,而英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關鍵就是在大量美軍飛機和坦克的支援下取得地面和空中優勢!北非失陷的直接後果就是盟友意大利的背叛。更嚴重的是,1944年盟軍在西西裏島的登陸和意大利的背叛暴露了德國的戰略大後方(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因為它們已經被納入盟軍空襲區域(至於這個後果的影響,下面我們還會詳細分析)。

4大西洋戰爭的結局和根源。

曾經馳騁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國“狼群”也遭受了最嚴厲的打擊。盟軍不斷安裝新型反潛裝備,使其生存依然艱難,大西洋戰爭中止,並於43年5月24日宣告失敗。然而,除了這些,德國海軍崩潰的根本原因往往被忽視。事實上,盟軍早就確定了戰略轟炸的優先目標。這些計劃的起草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所以當美國正式參戰時,詳細的轟炸計劃已經擺在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辦公桌上。計劃從1944中間(甚至更早,在1943中間)確定戰略轟炸的優先目標順序

(1)戰鬥機生產加工廠;

(2)飛機發動機廠;

(3)U艇基地和碼頭;

(四)交通線路;

(5)石油、鋁、橡膠生產基地。

請註意第三條:U艇基地和碼頭。事實上,在戰爭後期,德國海軍已經列裝了多種非常先進的潛艇,當時盟軍的反潛水平對此無能為力。但他們未能大量裝備德國海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盟軍的轟炸使德國新型潛艇的列裝推遲了至少壹年,更嚴重的是德國的U艇基地和船塢在44-45年間損失了90%以上。(丘吉爾戰後曾說過這樣壹句話:如果讓這些新的德國“狼”進入大西洋,那麽歐洲戰爭至少還會再起飛兩年。)

5綜合分析東西方戰場的對比。

1943 11 10月3日,由希特勒簽發,約德爾起草,分析表明,來自東方的威脅依然存在,但更大的危險正在西方出現,英國人將再次登陸!東方幅員遼闊,充其量意味著失去大片領土,這對德國來說並不致命。和西方完全不壹樣!如果敵人在我漫長的防線上打開缺口,後果不容忽視!

(3)盟軍戰略轟炸的作用——徹底摧毀德國的工業基礎,尤其是與軍事相關的工業基礎。

隨著意大利的投降,盟軍已經能夠威脅到奧地利這個“帝國防空洞”(其工業已經完全融入德國軍事工業),因為奧地利的戰略目標越來越多。其中,飛機制造業排名第壹。首先,有“帝國最大戰鬥機工廠”之稱的維也納新城飛機廠(WNF)負責Me-109的總裝。WNF在1942 * *中生產了14000 Me-109,占德國戰鬥機產量的50%。此外,在梅塞施米特還有兩個工廠,分別位於埃爾拉和雷根斯堡。1942,65438+2月,他們每月能生產150架飛機,1943年7月,達到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修好。此外,維也納新城還在德國生產了25%的FW-190。維也納新城的另壹個重要工業目標是屬於亨舍爾康采恩公司的Rax工廠。1943年夏天之前在這裏準備了壹個龐大的計劃,這個計劃在德國軍事工業中具有最高優先權,那就是生產A-4 (V-2)火箭。因為這些火箭彈對盟軍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所以盟軍選擇了先轟炸。順便說壹句,這個事實反駁了那些鄙視V-2的人的觀點。

其他重要的航空軍事工業目標包括位於維也納南郊的Haersching(生產Me-328)、Klagenfurt(生產Me-109)、Schweitzer Weichardt(生產He-162)和Zwoelfaxing(生產HE-65509)。Hinterbrühl (He-162)、merke(梅爾克)、梅塞施米特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特福德的分公司、維也納的亨舍爾分公司以及哈萊姆、巴德、格拉茨、斯太爾和維也納新城的飛機發動機廠也生產壓路機和汽車。

(這裏有壹組數據可以充分說明盟軍戰略轟炸的目標和含義。)

其他重要目標列表:

林茨的金屬工業,包括赫爾曼·戈林工廠(今天的沃斯特);

林茨的化學工業和穆斯比爾鮑姆的多瑙河化工廠;

石油工業:

1.齊斯特斯多夫油田;

2.2號精煉廠。維恩-弗洛裏多夫;

3.真空石油股份公司);三分鐘後。維恩-卡格蘭;

4.4號精煉廠。Wien-Lobau (Ostmaerkische礦物?lwerke AG、winter shall AG);

5.fanto);五分鐘後。Vuesendorf

6.6號煉油廠。korneuburg(Credit Ul Miner);

7.林茨的燃料生產廠(赫爾曼-G?ring-Werke);

8.燃料生產廠在8。Moosbierbaum(多瑙化學股份公司);

9.Schwechat的燃料生產廠(Nova Oel und Brennstoff AG)。

SDP公司,henschel公司,GRAF & amp;Stift和Saurer-Werke在維也納,SDP在格拉茨、斯太爾和維也納新城。

林茨的赫爾曼-戈林-沃肯(坦克生產基地)和聖瓦倫丁的尼伯龍根-沃肯(突擊炮生產基地),交通要道也是轟炸的主要目標。首先是多瑙河上的航運路線,這是羅馬尼亞油田石油的主要運輸路線;鐵路幹線及其可視目標。

它們依次是:

1.火車站

2.鐵路調度設施;

3.工廠的維護;

4.橋梁;

5.機車(低空轟炸)。

轟炸奧地利使奧地利生產的大量ME零件無法按時運往德國或組裝,對德國空軍造成了嚴重打擊。另外,從航空汽油的產量也可以看出這次打擊的嚴重程度。德國飛機燃油產量4月份達到175000噸,1944,44年7月份只有3萬噸,44年9月份這個數字下降到只有5000噸。由於飛機燃油的產量依賴於煉油加工企業的經營,在盟軍的強力轟炸下,這些產量已經下降到了極其嚴重的程度。以至於戰後,盟軍在奧地利機場發現了總共多達400架完好無損的德國戰鬥機,由於缺乏燃料而無法發射。美英還轟炸了德國稀有金屬的主要產地挪威的克納本礦,導致德國裝甲車在戰爭後期的裝甲防禦能力大大下降。如果蘇軍在東線戰役中擊敗了德軍。美英的戰略轟炸徹底摧毀了德國賴以發動軍事行動的軍事機器。最簡單的就是1944年初就應該批量裝備部隊的虎王,到二戰結束時壹個月生產不超過50輛(雖然德國軍用機的生產很復雜,但其無法量產的致命原因恰恰是美英的戰略轟炸)。

就拿邁巴赫HL-210/230發動機來說,這是德國後期戰車的主要裝備(至於為什麽選擇它,有二戰武器常識的人應該知道,二戰後期德國的豹式和虎王式都是用同樣的發動機作為動力。我個人壹直很好奇為什麽重型坦克要用中型坦克做動力。難怪他們的機動性不太好。44年其在德國的壹般工廠月產量計劃超過或接近500臺,其在捷克的公司月產量應該超過70臺。由於邁巴赫公司及其子公司* *在1943年生產了超過4346臺該型發動機,1944年前4個月生產了2973臺,但在美英空襲後的4月份其生產完全停止,直到10年才恢復小批量生產,1945年僅生產了87臺發動機。也就是說,從1944年到1945年,僅* * *壹家就提供了3000多輛,這是44年和45年豹式坦克和虎王I * * *裝備的數量。(當然也有壹些汽車聯盟生產的這種型號的發動機,但是很遺憾,很多都是用於坦克殲擊車,而不是用於坦克生產。)正是因為美英空軍的大轟炸,導致生產分散,生產效率降低,其在捷克的生產工廠即使因空襲也從未達到月產70架的目標。

列出43-44年德國坦克的產量。

型號

2600多輛43黑豹(我不喜歡叫它們黑豹)。

4型的H型和J型坦克有3000多輛。

3000多輛其他4型坦克。

1000多輛虎式坦克。

44輛豹,3740輛車

489個虎王(到1945年2月)

4式坦克1000多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