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山東有哪些習俗?

山東有哪些習俗?

山東海關:

1,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山東的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過去叫“地秧歌”、“跑秧歌”、“三彎”、“扭腰”。建國後,因主要活動於膠州郊區,故稱“膠州秧歌”。

2.“石敢當”習俗

“石敢當”的信仰和習俗分布廣泛,以山東泰山為中心,逐漸向全國各地(包括臺灣省省和少數民族地區)、東亞、東南亞的日本人和朝鮮人以及世界各地的華僑社區傳播。

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站在橋路上沖或砌在房屋墻壁上的小石碑(或小石頭人),刻有“石幹當”或“泰山石幹當”等字樣,以壓制不祥。

3.風箏習俗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民間就出現了綁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放風箏藝術達到了頂峰。

濰坊風箏有三種基本造型:繩形、硬翅形和簡形,其中蜈蚣形最為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不斷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壹”的美譽。現在濰坊已經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

4.膠東花Bobo

山東膠東花糕是壹種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民俗,流行於膠東地區。膠東花糕是用面粉做的,用簡單的工具塑造成各種形象。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膠東花糕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展現了時代精神。

5.濟南面塑

濟南面塑色彩生動,工藝精湛。用撚手指和刀、箅、針搓制成的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特別是在塑造中國古代古裝劇中的人物形象方面。

濟南民間藝術館劉館長介紹,現代面塑的發源地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鳳岐,尤其擅長人物畫。“面塑的最高極限是微塑性,董鳳岐人物的最小微塑性只有壹厘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