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的筆順寫法是:點、點、提、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撇、撇。
湯(拼音:tāng,shāng,tàng)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湯”本義指熱水,又特指溫泉。古代羹壹直是主菜,直到元代,湯才有菜湯義,明代後湯才成為菜肴中的壹類。另外“湯”也用作姓。“湯”表示水盛的意思時讀作shāng。
湯,是大量的水和各種煮熟蔬菜、肉類以及壹些其他的佐料經長時間的文火慢燉,從而味道外泄,和水混合在壹起,便形成了湯。
大量水分和長時間的烹調使湯混合了很多滋味和香味成分。由調味不同,湯可以有開胃、正菜、補充水分、解膩等功效。本身味道很淡的食品如豆腐、米粉、魚翅多配鮮湯壹起食用。
壹些不適合直接食用的下腳料通過湯,特別是熬制清湯,被充分利用。例如北京烤鴨會經常配有用鴨骨架制的湯。
中國菜上湯可能在進餐過程中的任何時間,西餐則在壹開頭,開胃菜之後上湯。日本和朝鮮半島則是邊吃飯邊喝湯。
多數湯調味為鹹味,少數湯為甜味(甜湯,如水果湯、銀耳蓮子羹),個別不調味(例如米湯)。常見為趁熱食用,西班牙凍湯、壹些羅宋湯等為冷卻後食用。
從用料上分有肉湯(包括獸肉和禽肉)、海鮮湯、素湯。
從口感上有清湯、含固體懸浮物質很多的濃湯,乳白色的奶湯等。歐洲菜肴中的奶湯多使用牛乳或鮮奶油,中國菜稱為奶湯的不使用乳制品,而是從其他動物性材料中提取出懸浮脂肪顆粒造成乳濁狀。
在中國廣東,把煮了很久的湯稱為“老火湯”。老火湯通常被人認為有較高的營養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