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起源,可以在宋代高成編的《物本原》中找到:“諸葛亮南征,以面畫人頭為祭”。
相傳諸葛亮七手七腳攻下孟獲後,到了瀘水,軍隊無法渡河,就把牛羊肉切成肉泥拌成肉餡,用面粉包起來做成人頭的樣子,祭祀後軍隊順利渡河。這種祭祀被稱為“頭曼”,也叫頭曼,後來又被稱為“饅頭”。
唐宋時期,饅頭逐漸成為殷富家庭的主食。不僅中原的漢人喜歡吃,遼國的契丹貴族也視其為美味。
南宋《孟良酒家記》記載,酒家專做灌漿小籠包、薄皮春繭小籠包、蝦米小籠包等。這裏所說的“寶兒”應該是方言中的“包子”。這個時候包子的餡料已經很豐富了,但還是包子和饅頭,沒有具體分。
到了清朝,饅頭和小籠包終於有了明確的區分。《清稗筆記》中記載,饅頭作為饅頭的頭,沒有餡,吃的時候必須配菜。南方所謂的饅頭,也是用面包屑發酵蒸熟,脹成圓形,其實就是小籠包、饅頭,宋代就有了。
時至今日,北方和南方對包子的稱呼依然不同,餡料和口味也各不相同。北方人膽子大,包子的餡料選擇更是粗糙。胡蘿蔔、海帶、粉條、雞蛋、茄子、豆幹、酸菜都可以塞,口感酥脆或生吃。南方人細膩溫潤,崇尚輕小的飲食習慣,似乎不太註重飽腹感,追求精細的制作標準,要求皮薄不漏汁,以顯示高超的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