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平定準格爾叛亂後,挑選千余名士兵留守成都,在當年城少的基礎上建城。在清朝,只有滿蒙八旗居住在這座城市裏。滿清滅亡後,城內不再是禁地,人們可以自由出入。壹些外國商人趁機在城市附近開設當鋪,購買了大量旗人的財產。
形成了旗人、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後裔聚居城市的獨特格局。這裏的寬胡同叫興仁胡同,窄胡同叫太平胡同,井胡同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國三十七年(1948),據說當時的工作人員測量後將較寬的巷子標為“寬巷子”,較窄的標為“窄巷子”,有井的標為“井巷子”。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大型古街。與大慈寺、文殊院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寬窄巷子名稱由來簡介:
康熙五十七年(1718),準噶爾入侵西藏。清廷派出3000名官兵平息叛亂後,選擇了1000多名士兵永久留在成都,並修建了整座城市——少城,指定為“八旗”軍營及其家屬的住所,為禁地。其中,寬巷子的西入口是插紅旗的站點,窄巷子的西入口是紅旗站。
那時候的名字還不叫寬窄巷子,分別叫興仁胡同和太平胡同。直到民國初年,這個帶有明顯北方風格的名稱才被“寬窄巷子”取代,壹直沿用至今。南北民俗集中由於八旗子弟生活閑散,追求享樂,這壹帶成為成都休閑文化的發源地之壹。青磚墻、四合院、高門樓、花裙,既有川南民居的特色,又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內涵。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寬窄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