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帝在每個家庭派駐壹名監工——竈神(指揮竈神、竈神、竈神、竈王),監督檢查這個家庭壹年的行動。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向玉帝匯報,玉帝會根據匯報決定明年是獎勵還是懲罰這個家庭,竈神會回來繼續監督這個家庭下壹年的行動。祭竈節其實是家家戶戶送竈神上天的節日。
農歷新年,按照傳統,要在來年吃竈糖。廚房糖果是壹種麥芽糖,粘在口腔和牙齒上。拉成長條狀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
冬天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脆脆,有壹種特殊的風味。真正的關東糖極其堅硬,不易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材料很重很細。味道微酸,中間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
具體操作方式:因為壹般每個家庭都會有竈神畫像貼在竈臺附近,有時還會配上竈王奶奶的畫像,經過壹年的煙熏火燎,畫像就又舊又黑了。要脫下舊形象,用稻草給竈神粘上壹匹草馬,賄賂他,才能讓他“在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讓他只能用壹根黏糊糊的蜜瓜或餅說好話,然後和草馬壹起燒。
這壹過程稱為磁竈。新年後買新畫像,請竈神回帖。在這中間的日子裏,沒有竈神的監督,大多數人暴飲暴食,嗜賭如命,沈迷於壹些平時認為不該犯的小錯誤。
小年的時候,人吃竈糖,嘴巴會變甜,說的話也甜,能在別人面前說很多好話。吃竈糖也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