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經韋偃》中有許多關於養生的論述,促進了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如《探順逆原部》提出“欲反其道而行之,必先反其道而行之,絕不願邪侵,守靈不為環境所動,修行不為物所誘,守精不為邪耗。”以餌生之,以息加其液,以息固其髓,以儉食益其氣。在“生命之根養生”壹文的末尾,附“陳曰:精出於水,水之火也。精細的運動是由火引起的,但如果火不動,精細的安全就會動搖。可見因心跳,心極動,故安心也是益精之法。”本文著重指出了“精”在人體中的重要意義,肯定了“安心”是養精的重要方法。《好養篇》論述了調節陰陽平衡的重要性,介紹了滋補陰陽的方法。綜上所述,可見《外經韋偃》對養生之道的闡述較為全面,主要從安心養神、保存精氣等方面進行闡述,對儒家經典關於養生的論述起到了補充作用。
2.《外經韋偃》有肺金、肝木、腎水、心火、脾土、胃土等十三篇,專門論述五臟的生克關系、避免頻繁變化的原則、臟腑疾病的治療原則,發展了《內經》五行生克理論。這裏以肺金為例,介紹如下:“問:肺,金也;脾,土也;土宜金,有時不可。妳什麽意思?齊波說:脾胃強於土而肺金強,脾胃弱於土而肺金弱。什麽值得懷疑?但脾胃太強者,肺金不喜,因土火太強。”簡要討論了脾土與肺金的關系。《龍金》也說:“土為龍金之母,火為龍金之賊。肺離火近,金之氣軟者毀,肺離火遠,金之氣堅者破。用小火給肺通氣,費用昂貴。故土無火,土無火。所以火為肺金所懼,輕火為肺所喜。..... "然後聲明肺金喜歡土裏微火的溫暖,而是邪火的燃燒。《金霏篇》簡要說明了肺津與肝木在正常和異常情況下的關系,並闡述了肺在火中居於首位、易受火害的原因。並指出:“肺精臟,止火之脅,不可免,黃金不碎。”為什麽免於災難?齊波說:還是要靠腎的水來救,因為肺腎之愛,多於土金之愛。土壤產生黃金,但黃金很難產生土壤。肺生腎,腎能生肺。晝夜之間,肺腎之氣相互交流,兩者相通相益。.....少師說:好。請問點石成金,水不生木是什麽意思?齊波說:水不造木,那麽金造木嗎?水不生木,金會被火融化,融化的水會像木如果真的是水生木。“本文闡述了肺被火灼傷的治療原則,從而闡明肺與腎的密切關系,進壹步說明水生木與水可木的道理。可見,陳士鐸不僅是壹位造詣很深的理論家,而且是壹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因為他能夠靈活運用五行學說和臟腑氣化學說,將《內經》的基礎理論與臨床辨證規律相融合,從而闡發《內經》的相關理論。
第三,《外經》闡述了韋偃《內經》中的經絡學說和六氣學說。
《外經考證簡評》說:“雷公曰:脾經如何?齊波說:脾臟,性濕...其脈始於足趾,故又稱足太陰。脾脈起於足,自下而上,自足趾內側過橫骨,內踝上幹幹凈凈,然後內踢,循脛骨,交厥陰之前,也是入肝經之道。老公肝阻脾,應該是脾所懼。為什麽脈象反向肝?不知道肝雖能征服土,木也能成為土。土不接木氣,土少氣,怕肝也不錯。.....脾胃為表裏,脾在胃內外,脾為胃所圍。所以,當胃為絡,脾得胃氣,脾之氣只能上升,故脈亦上行於膈,行於咽喉,以舌為心之苗,脾為心之子,母子之氣自相通,但舌為心之外口,非心之內室。脾脈雖達舌,不達心,故其分支又動。借助胃經之氣,由胃上行至膈,脈經胃經中,交於手心經,亦如母。”以上論述在《靈樞經片》的基礎上,進壹步用臟腑經絡氣化理論闡述了經絡循行和絡屬的原理。
據《辯證》記載:“齊著作甚豐,且外經特別奇,文章密密麻麻,皆采自外經,多為精讀,非無根據。到了晚年,他還想解釋愛情的外在經典,為的是做壹個君子。”由此可見,《外經韋偃》是陳士鐸晚年醫學理論的代表作。其中81部專著,各具特色,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內經》理論,是學習和研究中醫不可多得的參考,值得我們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