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壹個類似於丞相韓的禮儀之位,也就是東吳統帥!從周瑜,到魯肅,呂蒙,再到魯迅,幾乎沒有壹個人是自然死亡的,幾乎沒有壹個人能夠享受到自己奮鬥的成果。
我們先來看周瑜。周瑜組織了整個江東的力量。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依靠天時、地利、人和,打敗了傲慢的曹操,使自己從壹個將軍上升為名將。本該是享受掌聲和繁華的時候,他卻很快在攻克南郡的戰鬥中死去。演義裏說諸葛亮氣得要死,反正年紀輕輕就死了。
再有就是魯肅,他的作用主要是維護孫劉聯盟,以便曹操出兵赤壁報仇時,能得到劉備的支持。事實上,正是因為魯肅和關羽在荊州關系密切,孫權才能集中力量北上爭霸。當孫權被張遼的八百鐵騎十萬大軍擊敗後,他把目標轉向了荊州。後來魯肅得病,不久就死了。
呂蒙更可憐。他的作用似乎除了創造“阿蒙下吳”和“白衣渡江”兩個成語外,就是要殺關羽,然後被關羽殺了!當他拼盡全力殺死關羽,奪取荊州的時候,不久就病死了!
最後壹個是魯迅,他的作用主要是對抗劉備。當東吳守軍節節敗退的時候,魯達的統帥出現了。他乘勢放火燒連營,及時回軍討伐曹魏,然後銷聲匿跡,直到孫權冊封太子時被殺!
細想起來,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似乎沒有壹個真正是自然死亡的,沒有壹個能安心享受革命的果實。為什麽?
1.他們太辛苦,環境太差。
能文能武是對人才的最高要求,而能做到這壹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著名的明星,都會在歷史上獲得聲譽。比如曹操就是其中之壹,打仗打得好,詩詞寫得好。諸葛亮也是壹個。他可以湊合著打架,但他的三明治是壹流的。司馬懿就是其中之壹,戰鬥水平很高,劇情能力也更強。
曹操身邊不僅有郭嘉、這樣的謀士,還有夏、曹仁這樣的將領,這樣他才有時間和精力去寫“碣石在東看海”。
雖然司馬懿自己也是謀士,但是他有兩個同樣厲害的兒子,不管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妳可以帶壹個出去,獨立。這樣他就有時間和空間去養生,去殺其他人!
諸葛亮窮。魏延,唯壹能獨擋壹面的將軍,不能信任。唯壹能幫他軍政的馬謖,被他的眼淚斷絕了。只有廖化這樣的小將和蔣琬這樣的粉絲歸他管。他怎麽可能不被活活累死!
諸葛亮的工作,不管是軍政還是民政,不管是作戰還是後勤,都由吳棟的總督負責。看起來他們權力很大,但是要管的事情太多,自然會讓他們很累。
再加上江東濕氣重,瘟疫流行,還有血吸蟲病、佝僂病、腹瀉等其他奇怪癥狀。在船上呆久了容易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得敗血病,活不長也很正常!
魯迅能活到63歲,是因為他當大都督的時候在夷陵打過仗。他基本上是在陸地上作戰,大火燒掉了疾病的隱患。
因為戰爭期間的高度緊張,似乎所有的毒藥都是無懈可擊的。贏了之後,稍微放松壹點,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2.他們太能打了,孫權不行。
江東四大都督都是臨危受命,在最危險的時候沖鋒陷陣,才強過兩軍,打了壹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仗。
周瑜就不用說了,曹操所謂的百萬大軍還沒攻城,幾十萬甲胄的荊州軍就不戰而降直接投降了。江東文官也出面投降,只是因為差距太大。想想周瑜用來抗敵的軍隊規模。據說有五萬大軍,但能先拿出來的只有三萬,另外兩萬趕不上,要等孫權掃地收兵。
結果周瑜把曹操玩弄於股掌之間,火燒泛濫曹駿,通過反制、險招、連環方案、假投降方案、火攻方案等等奇思妙想把他消滅!
魯肅看似壹個忠厚老實的少年,其實也是壹個能幹狠的人物。在擔任統帥期間,他至少完成了三項任務:壹是穩固了與劉備的聯盟,使曹操不敢再輕易進攻東吳;二是穩住關羽的行動,讓關羽不敢再輕舉妄動,尤其是孫權出兵攻打合肥的時候,關羽根本不敢出兵;三是給關羽壹個相應的警告,讓關把部隊指向北方的襄陽和樊城。
試想壹下,曹操發兵赤壁報仇的時候,如果關羽也發兵,東吳絕對是悲劇!
呂蒙的《白衣渡江》攻下荊州殺了關羽,而魯迅的火攻打敗了劉備卻打敗了曹丕,無論是歷史還是言情都非常精彩,不用我贅述。我們只需要明白,這四位諸侯都非常勇猛,足智多謀,基本屬於想壹想就能做到最好的那壹類,體現了他們強大的軍政能力。
相比之下,孫權的作戰能力就差遠了。孫權出道之戰是北戰廣陵。結果陳登這種名不見經傳的本土勢力,連續輸了幾次,沒脾氣的回來了。孫策從來不敢讓他出門。反而讓他欺負山賊。結果沒有周泰的命,他早就死在山賊手裏了。
赤壁之戰後,信心爆棚的孫權幾乎集中了全部機動兵力,北上攻打合肥。僅僅是軍區級別的張遼、樂進、李典,就以800騎兵破了孫權的十萬大軍,連孫權本人也差點被活捉。張遼的名字居然能“江東夜止小兒哭”!又壹個大臉!
看到他們屢敗屢戰,大都督讓他們出點小狀況似乎也沒什麽奇怪的!
3.他們是士紳,孫家原本是平民。
在分析三國故事和人物的時候,有壹個背景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三國兩晉時期是中國士紳勢力不斷崛起的時期,也是士紳能夠影響和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時期。
很多看似難以理解的事情,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到士族的強大影響力和士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中,我們就會豁然開朗。
比如劉表為什麽不能重用諸葛亮、龐統、馬良等謀士和黃忠、魏延、甘寧、文聘等重要將領,而只能依靠蔡瑁、張赟、黃祖、鄧賢等二級將領堅持下去?原因是蔡、黃、蒯、鄧都是荊州的豪紳。沒有他們的支持,劉表根本壹事無成。
再比如,為什麽孫堅那麽能打仗,死後卻很快壹無所有,連兒子都要投靠袁術。但孫策死後,孫權能迅速穩定江東局勢嗎?原因是孫策有張昭、周瑜、羽凡、顧雍的支持,自然會平穩過渡。
比如為什麽曹操明明不喜歡曹丕,最後曹丕卻繼位了,而且繼位後還推出了明顯有利於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原因是曹丕獲得了司馬嘉、陳嘉、王嘉等北方士族的支持,曹植的聰明和曹彰的再戰能力只能退居第二!
如果這樣來看周瑜、魯肅、呂蒙、魯迅的命運,是不是能看得更清楚壹些?尤其是周瑜和魯迅,顯然是文人與普通人矛盾的犧牲品。
吳燦王國不是不能有士紳,而是不能有太強的士紳!
東吳總督早逝的故事告訴我們:第壹,為時已晚。只有認清頂點,看清頂點,應對頂點,才能走得更好更穩。第二,下屬的地位來源於能夠彌補上級的缺點,而下屬的風險往往來源於凸顯上級的缺點!第三,簡單的表面背後,往往有巨大的深層次原因。不可理解的情況背後,往往有非常正常可信的原因。關鍵在於妳能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