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攏段的施工就是體系轉換的過程,橋梁可以通過合攏段的施工來完成體系轉換。先合邊跨,最後合中跨;邊跨合攏采用吊架施工,邊跨合攏段在現澆段完成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後進行施工;跨合龍段的勁性骨架必須在邊跨混凝土澆築完成、邊跨掛籃拆除後才能合攏。
(A)邊跨閉合
邊跨合攏段位於懸臂端和支架現澆段之間。支架現澆段相對穩定,而懸臂端在溫度變化、日照和風的影響下會發生軸向膨脹、豎向撓度和水平撓度。在預應力鋼筋張拉前,特別是在混凝土澆築初期,這些變形可能導致合攏段混凝土開裂,施工工藝應保證合攏段適應這些變形,避免出現裂縫。
為保證合攏段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懸臂端與支架現澆段的相對位置不發生變化並達到強度,以及抵抗因溫度升高懸臂縱向伸長產生的壓應力,合攏前應焊接頂底板剛性支撐裝置和剪力支撐裝置;還需要對臨時預應力鋼筋進行張拉,以抵消由於氣溫下降導致兩端縮短而產生的拉應力,這樣就可以通過設置承受壓力和拉力的裝置來保護合攏段的混凝土。
合攏段位於支架現澆段和懸臂端之間的掛籃上。立模時,與兩端澆築的混凝土壹起擰緊,以保證界面的平整。
(2)跨中合攏
跨中合攏段是中墩兩個懸臂澆築梁段的合攏。因為兩側都是懸臂段,溫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會更顯著。折疊前,壹邊的吊籃會後退,另壹邊的吊籃在折疊位置前進,用吊籃進行折疊。
中跨合攏的具體措施與邊跨合攏基本相同。
(3)施工流程
吊籃前移到位?頂板和底板的剛性支撐安裝?剪力撐安裝焊接?穿臨時梁?擰緊剛性支架?張拉臨時梁?混凝土澆築?混凝土養護達到強度的80%?移除外部支持?張拉永久鋼筋束?拆模及其他。
(4)施工要點
1.合攏段混凝土澆築時間應選擇在日氣溫較低、氣溫變化範圍較小的時候,合攏段混凝土應鎖口澆築。
2.整個橋必須同時保持平衡和對稱。
3.接縫處剛性支撐的設計和臨時梁的張拉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剛性支座鎖定時間根據連續觀測結果確定,要求在相對變形最小、溫度變化最小的時間間隔內對稱、平衡、同步鎖定。
4.合攏施工時,不宜在該段施工中產生附加應力。因此,需要在澆築過程中調整兩懸臂端的合攏施工荷載,使其變形相等,避免合攏段產生豎向應力。調整懸臂端合攏施工荷載,設置註水調節水箱。
5.合攏段混凝土應比梁體高壹個等級,並要求有早期強度。最好用微膨脹混凝土,需要特殊的配合比設計。
6.連續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應符合設計規定,壹般應先頂板後底板再腹板,先長梁後短梁,對稱實施張拉。
7.合攏前,應聯合測量箱梁頂面標高和軸線,並連續觀測溫度變化、梁體相對標高變化和軸線偏移,觀測溫度影響下梁體長度變化,以確定合攏時間,為選擇合攏臨時鎖定方式提供依據。
8.合攏段混凝土澆築完成後的養護期間,要做好合攏段的降溫工作。常見的降溫措施有:梁頂灑水、梁側灑水、箱梁灑水、通風。
9.當合攏段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解除另壹端支座的臨時固結約束,完成體系轉換。臨時固結約束解除後,應觀察並記錄永久支座的沈降,以檢查轉換效果。
梁混凝土懸臂澆築壹般采用泵送完成,坍落度壹般控制在14 ~ 18 cm,隨氣溫變化和運輸、澆築速度適當調整。
(壹)施工流程
吊籃設計加工?吊籃安裝與測試?進入下壹個懸灌段施工(外模安裝校正?鋼筋綁紮、焊接、預應力管道安裝?內模和端模的安裝?混凝土澆築?縱向預應力筋的張拉?移動吊籃並定位?縱向預應力管道灌漿)?豎向預應力筋的張拉和灌漿?橫向預應力筋的張拉和灌漿。
(2)施工要點
1.澆築箱梁節段混凝土前,必須嚴格檢查掛籃中心線和掛籃底模標高;縱向、橫向和垂直預應力管道;澆築混凝土前,應仔細檢查鋼筋、錨頭、人行道和其他預埋件的位置。為保證箱梁的設計線形,應制定線形控制方案,確定各階段模板標高。
2.如果是全臉最好壹次澆完,否則要按以下順序澆完。
(1)二次澆築:底板至腹板底部第壹道支撐;第二遍就是休息。
(2)第三次澆築從底板開始支撐到腹板;第二次從腹板下部支撐到腹板上部支撐預應力管道,第三次從腹板上部支撐到頂板。
3.混凝土澆築應從掛籃前端開始,以實現掛籃的大部分小變形,從而避免新老混凝土之間產生裂縫。
4.混凝土澆築前,應將硬塑料管插入波紋管內,防止管道被壓壞;管道的定位筋應采用短鋼筋,並與箱梁鋼網適當固定,定位筋間距應保持在0.5-0.8m左右,以防止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波紋管上浮,造成預應力張拉時沿管道法線方向的分力,造成事故。
5.箱梁混凝土澆築完成後,立即用通孔裝置檢查管道,處理漏漿造成的堵管現象。
6.施工時,應在掛籃上設置防雨篷,避免混凝土質量受日曬雨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