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教妳秋季睡眠養生秘訣

?中醫教妳秋季睡眠養生秘訣

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不吃不動,閉上眼睛醒來,就能達到效果。相信這對於怕麻煩的都市人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實上,人們壹生中有1/3的時間是在公園裏度過的。正確的方式和良好的睡眠狀態與養生密切相關。提倡“未病先防”和“治未病”,重視身心調理,提倡“與四時相合,和而不同,存陰陽,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和抗病能力的保健觀點。所謂“正氣存內,邪不作祟”,通過調節日常生活方式來養生防病。至於自然,也是獨壹無二的。

註意睡眠可以讓妳保持健康

"睡覺和吃飯對健康保健都很重要."良好的睡眠可以補充能量,恢復精力,具有“滋陰養元”的功效因此,掌握了要領,就能走上壹條簡單易行的養生之路。

時刻註意整體觀,人體既要保持內部循環的和諧,又要註意與自然界外部環境的和諧。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副主任陳秀華指出,隨著春夏、長夏、秋收、冬儲的變化,人體必然要適應,所以有“四季養生”之說。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逐漸收斂,藏了起來。這個時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多註意維護體內的陰氣,強調適時睡眠養生。

“秋早臥冬早起”是這個時候的主要健身方式。至於具體的睡眠時間,建議每晚在午夜(即9: 00 -11: 00)休息,盡量在午夜(11: 00 -1: 00)入睡。因為兒童期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這個時候睡覺最能滋陰,睡眠質量也最好,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睡覺的方向眾說紛紜,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於地球磁場的影響,人們睡覺時頭朝北,腳朝南,這樣磁力線可以順利通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幹擾。但中國古代養生專家認為,人的睡眠方向應該隨著春夏秋冬的交替而變化。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錢進方》中提到:“常人臥,春夏朝東,秋冬朝西。”這是因為“因四時宜臥”,因為中醫的五時對應五方,包括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的理論,所以睡眠的朝向也對應當時的節氣。

陳秀華副教授指出,雖然這些理論有壹定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到住宅朝向和布局的影響,它們有壹定的局限性。事實上,公民不必過於拘泥於這些理論,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擔憂。相反,我們建議要註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前安神,喝熱牛奶或蜂王漿,或用溫水按摩足部,最好輔以其他,以利於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改善睡眠質量的作用更加明顯。

藥膳

失眠、多夢、睡眠淺、易醒,相信是都市人最熟悉的煩惱。這些屬於失眠、抑郁、疲勞、心悸等範疇。,與許多種類有關,會引起不同類型的睡眠障礙。比如抑郁癥在西醫多與抑郁、焦慮或更年期綜合征有關,年老或久病導致的“疲勞”也會影響睡眠;消化功能障礙導致的睡眠障礙符合中醫“胃不和則不安”的說法;心血管心悸、氣短、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也會影響睡眠。

副教授陳秀華說,在秋季和冬季,服用補充劑是合適的。經過資深專業中醫辨證診斷,服用藥膳,滋補安神,是治療睡眠障礙的最佳時機。針對臨床常見的綜合征,以下是壹些中醫食療偏方,供參考。

●肝腎陰虛

此證為肝腎陰虛所致,主要表現為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舌紅少苔。滋補肝腎,養心安神是調理的原則。

對癥藥膳:

1.枸杞蓮子湯:將適量的枸杞、蓮子、百合洗凈,加入冰糖煮沸,具有滋補肝腎、清心潤肺的功效。

2.紅枸杞蒸雞:將竹絲雞用黃酒、姜蔥煮熟,再與枸杞、紅棗、荷葉壹起蒸2小時,即可食用。具有滋補肝腎、益氣血、養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陰虛腎虛、腦中風後遺癥等人群。

●心血不足型

表現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皮膚幹燥、心悸氣短、睡眠不實,如冠心病、肺氣腫等,均為心血不足型睡眠障礙。養血安神是調理的原則。

對癥藥膳:

1.黨參當歸燉豬心:黨參40-60g,當歸10g,豬心壹顆,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文火燉至豬心爛透。有補血、益氣、安神的功效。

2.淮杞元肉燉兔肉或羊肉:適量胡愛山、枸杞、元肉可與兔肉或羊肉同燉,也可加入阿膠汁,加強補血效果。最適合秋冬進補,養血安神,補中益氣。

3.沈度湯:人參30克,紅糖30克。人參切片,加水約100克,炒熟,取汁,加紅糖攪拌。能大大補充元氣,養血活血。

●心脾兩虛

比較常見的是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飲食無味、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多為思慮過多,勞逸失調,心脾氣血受損所致。調理的原則是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對癥藥膳:

1.棗粥:酸棗仁60g,炒熟,放入鍋中,加水煎煮15-20min,取汁備用。然後洗400g梗米,倒藥水。這時也可以加入6-8顆紅棗。大火煮20分鐘後,轉小火煮至米粒熟透。具有滋陰養心、安神定誌功效。

2.甘麥大棗湯:將去殼小麥100g、大棗15g、甘草18g用水煎成兩碗湯,睡前服用,連服6天。具有安神、益氣、養心的功效,是中醫治療失眠的常用方劑。

3.歸脾湯或歸脾丸:補益心脾,養心安神是臨床最常用的方劑。

●心腎分離型

表現為心煩、盜汗、頭暈、耳鳴、咽幹、舌尖紅、舌苔少、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男性因遺精而陽痿,女性月經不調。這些失眠病例多為中年人,調理的原則是養心、補腎、安神。

對癥藥膳:

1.黃連阿膠湯:黃連5克,白芍10克,水煎至100克,加入溶解的阿膠30毫升,鮮雞蛋2個,去蛋白取蛋黃,加入藥汁中,煮沸後喝湯,可滋陰瀉火,補腎寧心。

2.百合蓮子紅燒肉:鮮百合、蓮子各60g,瘦肉200g,洗凈放油鍋炸熟,加水、姜蔥、糯米酒,大火煮開,再文火慢燉。每日壹次,連續數日,可清心潤肺,滋補脾腎,寧心安神。

●肝氣郁結型

表現為急躁易怒、精神抑郁、食欲不振、口幹口渴、目赤口苦、胸悶脅痛、噯氣頻繁、舌紅苔黃,以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為最常見癥狀。調理以疏肝理氣、瀉熱安神為主。

對癥藥膳:

1.針酸棗仁粉:針20 g,酸棗仁20g,加遠誌10g,炒至半熟,搗成粉末,睡前溫開水送服,2周為壹療程。能安神、疏肝、解郁。

2.丹參佛手核桃湯:丹參15g,佛手6g,煎服。將5個核桃仁搗碎,加入50g白糖,搗成泥狀,加入藥湯中,用文火煮。每天服用兩次,連續服用幾天,可以疏肝理氣,解郁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