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中毒70多次而不死確實是壹個神話,但神話的背後卻反映了我們的祖先認識毒品的艱辛歷程。這個神話中有壹點是符合史實的,那就是我們的祖先早期使用的藥物多為草類,以至於藥物學在中國古代壹直被稱為“本草”。黃帝被認為是我們今天中華民族的遠祖。
傳說他和他的大臣齊白石、高波、余韶、雷公都是醫學專家,他們經常壹起討論和研究醫學問題,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雖然神話傳說未必真實,但神農和黃帝代表了我們的祖先從蒙昧進入文明的壹個重要時代。所以中國早期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都是以黃帝和神農命名的,其中有對祖先創造的成就的敬仰。
在中國,對醫學的記載始於商代的甲骨文。在殷墟出土的654.38+萬件甲骨蔔辭中,有323件與疾病有關,包括內外病、婦孺等20多種疾病。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古代文獻中關於醫學的記載逐漸增多。比如《詩經》中,後世入藥的植物就有80多種;《山海經》雖然成書於戰國時期,但其中的信息卻源遠流長。不僅書中記載的藥物數量擴大到120多種,而且壹般都與所主治的疾病有關,註明其療效和用法。
在古代,醫生和巫師是不分家的,即巫師不僅從事鬼魂活動,還管理人類疾病的治療。到了西周,巫醫已經開始分離,出現了專職醫生,也有了簡單的學科劃分,建立了醫療體系。當時“醫生”主管醫療事務。他不僅負責醫生的年終考核,還負責收集病歷和報告。專職醫生的出現和醫療體系的建立,為醫療經驗的積累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從春秋戰國到漢代,中國古代醫學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對於中醫基礎理論的建立,這是壹個黃金時代。早在春秋末期,壹些著名的醫學家就開始系統地整理和總結古代的醫學經驗和知識。據《左傳》記載,秦國大夫曾將病因歸結為六氣:陰、陽、風、雨、陰、明。六氣致病理論是中國最早的病因學理論。
後來,名醫扁鵲(秦越人)在醫療活動中運用了“四診”,這是後世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隨著醫學經驗和知識的總結和整理,醫學專著開始出現。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大量簡牘帛書,包括經絡、脈診、醫方、養生、胎生等醫學書籍14種。這些醫書產生於春秋晚期至秦漢時期。其中,《足臂十壹脈灸經》、《陰陽十壹脈灸經》、《五十二病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醫學專著。除了馬王堆出土的醫書,還有不少這壹時期產生的醫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