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察,簡邁青青
“我們曾經那麽渴望命運的波瀾,終於發現,人生最美的風景,其實是內心的平靜和從容。”
被錢鐘書稱為“最賢惠的妻子和最有才華的女人”的江洋,過著清醒而自持的生活。
明辨是非,不要在困難的情況下改變主意。
即使到了老年,我也不再機警,不再明察,但心中點燃的那盞長明燈卻壹直在燃燒。
所以,無論在什麽情況下,她都活得很舒服,很平靜。
1
情緒清醒:選擇壹個人去死,遇見壹個人白頭偕老
錢鐘書曾經給江洋寫過壹段優美的話:
這句話也適用於江洋對錢鐘書的感情。
錢鐘書是當時清華有名的才子。他學識淵博,清高孤傲,難以接近。
江洋出類拔萃但不群:
“當江洋進入清華大學時,他才華橫溢,英俊瀟灑。當時有七十多個男生想做我的配偶,戲謔被戲稱為七十二地煞。”
面對絡繹不絕的追求者,甚至是糾纏不休的登徒子,她都拒絕了。
這些拜倒在她腳下的人,不少是世家子弟,青年才俊,但她直到遇到錢鐘書才動了心。
1932年春天,他們在清華古月堂門口相遇。
當時的錢鐘書穿著長衫和老式布鞋,面容清瘦。他沒有壹個七英尺高的人的樣子,但是在江洋的眼裏,他就像壹盞明燈。
在江洋對未來的描述中,錢鐘書機智幽默,學識淵博,眉宇間“美麗深邃”。
而且錢鐘書非常喜歡江洋,這是壹個美麗的女人,曾經寫詩贊美她:
剛開始的時候,玫瑰的新花瓣是浸濕的。
我不知道我洗臉的時候有沒有服過紅花和雪花。
壹開始認識君,就像回到了老朋友身邊。
這種美好發生在兩個有著深厚傳統文化人格的才子才女身上,也是極其浪漫的。
1935年,他們結婚了。
著名文學評論家夏誌清曾經說過:
婚後兩人互敬如賓,彈琴唱歌,直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江洋過著守寡的生活。
有壹次,她的同學費孝通去看望她。費孝通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社會學家和人物。
作為江洋的同學,費孝通很喜歡她,大學時也是江洋的追求者之壹,但為什麽“花有意,水無情”
江洋單身的時候,當時已經守寡四年的費孝通有了重續前緣的想法。
費孝通戰戰兢兢下樓的時候,江洋對他說:“樓梯不好走,以後不要陷進去。”
費孝通至此徹底死了。
在這壹生中,江洋對感情的態度始終是極其冷靜的。
即使年輕時追求者多,即使晚年喪偶,她也很清楚自己的心屬於哪裏,所以從來不給別人機會。
這樣可以避免愛情中不必要的幹擾,也不會傾向於逃避。我們會把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壹個人身上,堅持自己的永生。
作家陸思豪在《願有人陪妳從壹地到另壹地》中寫道:
在這個越來越喧囂浮躁的時代,我們在很多事情上都面臨著太多的選擇,尤其是愛情。
當“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時候,我們應該清醒地面對。真愛不是填補孤獨的工具,也不是攀龍附鳳的“上位”。
是靈魂對靈魂的呼應,能夠壹起承載壹生,更貼切,更實際。
2
有難就醒:人在低潮,要自己過河。
1969年,她和錢鐘書被送到河南幹校改造,江洋被安排種菜。
翻譯家葉後來回憶說:“江洋白天照看菜園。她利用這段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臺,看書或寫作。”
同伴回憶她,“妳看不到她的憂郁或悲傷,她總是微笑。”
勞動改造幹校後,她寫了《幹校六記》。
語言簡潔俏皮,風格鮮明。它以近乎粗略的方式寫出了人生低谷的種種經歷,以平和的筆調,恰當的濃淡,講述了壹個時代的荒誕與殘酷。
胡喬木很喜歡這本書,曾經給它十個六字評價:
“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多愁善感,實話實說。”
看似平淡的散文傑作,其實都是寫過去的。
那些在別人眼裏恐懼、悲傷、憤怒、絕望的經歷,被她內化為足夠滋養自己健康的營養品,對自己無動於衷。
因為她知道,哭,哀嚎,乞求,自憐都沒有用。人只有看清現狀,才能戰勝苦難。
就像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壹些挫折甚至困難。
壹個人在低谷的時候,只有保持足夠的清醒,才能相信自己已經走到了極致,紮根大地,蓄勢待發。
只有當光明來臨,我們才能以重生的姿態擁抱希望。
三
孤獨時保持清醒:忠於妳的藝術,妳不知道年齡,讓財富和名譽像雲壹樣飄過
1997年,被江洋稱為“我壹生中唯壹的傑作”的女兒錢媛去世了。
壹年後,錢鐘書也去世了。
臨死前,他的壹只眼睛不肯閉上,江洋把它附在耳朵上,低聲說:“別擔心,我在這裏!”
為了讓天上的親人放心,她特別註意自己的身體。除了飲食適度,生活規律,她還堅持每天在家走7000步。她努力保持身體強壯,以應對孤獨和歲月的侵蝕。
第二年,《江洋文集》出版了,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地策劃壹場關於其作品的研討會。她拒絕了:
晚年,媒體不斷邀請她,但她和錢鐘書壹樣,幾乎謝絕了所有媒體的訪問。
“躲在小樓裏成壹統”,她只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翻譯書籍,寫作。
年輕的時候,不註重名利。在我的晚年,所有的名望和喧囂對她來說都像浮雲。
7月17日她生日那天,總有很多人打電話來祝福或者上門拜訪,江洋的回應是“給我吃面條就行”。
甚至在她九十大壽的時候,她還在清華大學招待所躲了幾天,為了“避壽”。
她天生冷酷,卻也有入世的熱情。
她以家族三名成員的名義,將八百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給了母校清華大學,並設立了“好好學習”獎學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江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安詳地離開了人世,就像她曾經引用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句:
“我的手在烘烤生命之火取暖;火已經熄滅,我準備走了。”
這個歷經百年滄桑的靈魂,自始至終沒有迷失過人生的方向,保持著壹以貫之的沖淡與喜悅,清醒的頭腦和悲喜的自洽。
不管命運給她的是暴風雨還是微風;無論是面對時代的大江大河,還是生活的涓涓細流,她都能清晰透徹地面對壹切情況。
順境中可以皈依本心,逆境中可以遊刃有余,選擇適度,進退自如。
這樣的女人,不僅活出了頂級的智慧,也活出了人生的萬千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