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什麽是孝道,什麽是道德?

什麽是孝道,什麽是道德?

孝順:

傳統孝道觀念的主要內容

撫養和尊重親屬

養育是子女對父母最基本的義務,這是基於感恩的觀念。每個人都是父母生的,也是因為父母的細心呵護而長大的。這種生命創造和維持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感恩之心,即在父母年老後,應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之責。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種情況,即“以四而懶,不顧父母之養,為不孝。“遊戲好喝酒,不顧父母支持,也是不孝。好財萬貫,私妻不顧父母贍養,三不孝。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被殺,四不孝。要勇敢,冒父母之險,不孝。”(《孟子·離婁二上》)五種不孝情形中,有三種是“不顧父母贍養”,這也可以從反面證明,贍養父母是作為兒子的基本義務。傳統的孝道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盡贍養父母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有壹顆慈愛的心。孔子特別註重“敬親”,把能不能愛父母看作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今日之孝,謂之可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在傳統的孝道觀念中,敬親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孝道。只有上升到對親人的尊重

服從和訓誡

對親人的尊重,不僅表現在對父母長輩的態度上,還表現在禮貌的行為上,更深層次的,是服從父母長輩的意誌,所以孝順往往是壹起用的。“孝者,畜也;順道而不違人倫,謂之畜。”(《禮記》。祭祀制度”)這裏的動物都很聽話。“父,觀其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三年不改父之道,是孝。”(《論語》。學》)順就是聽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願行事,凡事以父母的標準為準。但認為只要是長輩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對的,要求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這顯然是片面的。那麽當父母長輩有過錯的時候,孩子該怎麽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就是孩子要溫和的勸誡。孔子主張“數諫父母”(《論語。立人),即委婉勸諫。孟子曾說:“過密而不怨,越疏...越疏越不孝。”(《孟子。向兒子道歉》)也就是說,子女對父母的錯誤和違背道德的行為不抱怨、不規勸甚至盲目服從,就是不孝。

生壹個男性繼承人來傳宗接代

傳統的孝道觀念認為,人結婚後壹定要有孩子,有了兒孫就能穩定延續家族乃至整個宗族,讓祖先得以祭祀。沒有完成這個重任,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也是對祖先最大的不敬。孟子說:“不孝有三種,最後壹種最大。”(《孟子·離婁上》)孝三之章也說:“父母生不生無所謂。”即使父母驕奢淫逸,也不會有後代繼續留在家裏,讓父母不滿意。在古代,孝順的兒子會感到無限的遺憾,為父母感到羞恥。可見傳宗接代的觀念在古代是壹種報答和安慰父母的方式和情結。

喪親和犧牲

孝道的基本含義是“父母好”,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延續和延伸,表達了後人對已故長輩的尊敬和向往。“物死”是傳統孝道觀念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事死如事生,事死如事存,孝為重。”(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侍奉生者,侍奉死者如侍奉生者,是孝道的最高表現。孟子說:“養生不足以成大事,死可以成大事。”(《孟子。滕文公》)“養也可能別扭;尊重也可能是尷尬;安可能也不好意思。”從上面可以看出,傳統的孝道觀念非常重視“死”。“死”就是古人所說的喪親之痛。曾子把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謹小慎微是父母去世的喪葬行為,追求遠近是父母去世後的儀式禮儀。可見子女表達孝心的形式是喪葬祭祀,意思是父母或長輩去世後要舉行葬禮和祭祀。

做貢獻給父母看。

孝為諸德之首,為諸德之首。所以幾乎所有擋道的都被視為孝順。要想活下來,首先要活下來,也就是保住自己的身體。因為“身也,父母之身也,父母之身不敬?”(《禮記》。祭義》)“身體是皮外傷,父母不敢損傷。孝順始。”(《孝經》)意思是壹個人的身體是父母留下的。如果壹個人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就相當於損害了父母的遺骨,這就是不孝。傳統的孝道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站出來,還需要在站出來的基礎上建立道德,做陳述,做貢獻。“名為後人顯父母,孝為終。”(孝經。明朝開篇)子女寒窗苦讀,入仕途,爭功成名就,是為了秉承父誌,善於繼承和描寫,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孝者善承他人之誌,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為了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族的興旺,為父母和家庭贏得榮譽,延長父母、家庭和家族的壽命。子女在家庭倫理範圍內,是傳統孝道的最高要求。

道德:

以下原條目只是對行為準則意義上的道德的壹種理解:

陶:原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結構、運動和變化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變化規律,人類的生老病死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影響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跟著它去發展,社會才會健康和諧,人才才會健康快樂,自然才會有跨越式的存在。

德國:原意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都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在不違背道的前提下適應和改造自然,讓社會、自然、人類能夠長久發展,和諧相處。

道與德的統壹就是道德,人按照道的規律做事,就有了“道德”。

我從80年代開始尋找道德的定義,但是沒有合適的解釋。經過思考,咨詢了很多前輩,最終得出了上述結論,並用來教育後人。

道:道就是理解。

道德:道德意味著給予。

道+德:壹般來說就是有素質。

本質上,生命之初,人性本善,也就是說,人天生就有本能(很多本能會危及他人的生存),只是不懂得約束自己。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外在和內在對本能的約束。外在的約束是法律,但法律的作用只是懲罰人類本能中那些對人類社會有害的方面,比如試圖傷害他人。所以我們需要內在的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上不違法,但也會對他人(甚至人類社會)造成傷害的行為。

所以,道德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限制,換句話說,人天生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害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是法律之後限制這種本能、減少這種傷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