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四季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春為三月,謂之陳。天地生,萬物榮。”意思是當春天重返大地,冰雪消融,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萬物復蘇,世間萬物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對應大地。”此時人體內的陽也順應自然,向外發散。因此,春季養生壹定要掌握春季之氣升而舒的特點,註意衛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任何損害陽氣和妨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這個養生原則要貫穿飲食、運動、起居、防病、精神等各個方面。
春季如何保養陽氣?《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虛邪偷風,有時避之”,意思是及時避開能使人生病的風邪尤為重要。原因是春天是大氣的主要秩序。雖然壹年四季都有風邪存在,但主要是在春季。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冷熱不均,就形成了來去匆匆的風。風不僅是綠色使者,也是落葉的罪魁禍首。它壹直以溫順、善良、暴力、殘忍的兩張面孔祝福著人類。
風邪可以單獨作為壹個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相結合作為壹種疾病。所以風病種類繁多,病變復雜。所以《黃帝內經》說:“風為百病之因”,說明在眾多致病的外因中,風邪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醫學氣象學告訴我們,當風呼嘯時,空氣的碰撞摩擦噪音使人感到煩躁不安,尤其是風的頻率過低時,甚至達到“次聲”的標準。科學家發現,次聲波是殺死聲波,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系統,引起頭痛、惡心、易怒,甚至死亡。此外,狂風往往會嚴重減少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導致人體內對天氣變化敏感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血液中分泌大量血清素,使人感到緊張、抑郁和疲勞,並會造成部分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此外,強風使表面強烈蒸發,趕走大量水汽,空氣濕度大大降低,會使人群幹燥、唇裂,鼻粘膜變得幹燥而有彈性,容易出現細小裂紋,防病功能降低,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如支氣管炎、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等多種疾病。這往往是“風助病”的結果。所以《黃帝內經》也說:“風為百病之始”,意思是很多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風邪有關。
中醫認為,風邪侵入人體後可引起以下病理變化:
壹是傷上半部:比如感冒常見的頭痛、鼻塞、流鼻涕、喉嚨癢等癥狀;風水學的證候起初多為眼瞼浮腫,這是由於風邪與水液相鬥,但風向上。感冒的常見癥狀有頭痛、惡風、畏寒等。,是肺侵風邪於表的見證。因為風邪往往從外部侵入人體,肺和皮毛首當其沖。特別是賊風拒之,或汗成風時,風邪乘虛而入,往往可導致肺氣不當,衛氣不穩,營衛不和,出現發熱、惡風、咳嗽、出汗等癥狀。
二、病變範圍廣:中醫認為,風邪善變事跡數,變化不定,常上下擾,故病變範圍廣,可停留於皮毛或表面肌肉之間,或遊走於經絡之中;反對頂,可以直上頂;犯時可侵犯腰、膝、脛腓骨等處。這種快速多變的休克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比如皮膚風疹,起病很快,甚至可以在幾分鐘內擴散到全身,瘙癢難忍。但有時候走得很快,說要回去,總是不留痕跡。至於“風痹”、“行痹”的癥狀,常見的遊走關節是紅腫熱痛;在壹些典型病例中,可以看到病變由肩至肩,肩肘漸退,膝踝復起,故《黃帝內經》說“風善數變”。
三、“風勝必動”:古人見空氣流動,成為風,故推斷風邪致病,其證以動為特征,即所謂“風勝則動”。所以,每當看到肢體動作異常,如抽搐、痙攣、震顫、蠕動,甚至強直,往往歸咎於風,歸為風病。可表現為口眼歪斜引起的破傷風性驚厥和面癱。
四、雜病:所謂雜病,是指風和其他致病因素經常結合起來侵襲人體。例如,在漫長的夏季,風濕常侵襲脾胃,常可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癥狀。若與熱結合,則為風熱;加上冷,就是冷;或者風、寒、濕混雜侵襲人體。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病、風寒外感病、風濕痹痛就是明顯的例子。而且中醫認為,風還可以與體內痰等病理產物結合形成風痰,從而引發各種疾病。綜上所述,風邪壹定要重視,春季養生的關鍵是防風。現代醫學也非常重視氣流(風)與健康的關系,因為氣流的變化可以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的氣流使空氣潔凈、清新、健康,而不正常的氣流對人體健康有害。雖然中國的大風多在春季,但秋冬季也很多,尤其是華北地區,風大,天氣冷。由於風大,空氣與皮膚的熱交換加劇,使體內熱量流失過多,導致人的抗病能力下降。但過度寒冷會使皮膚上的血管收縮,可直接誘發壹些風濕性疾病的發作,如雷諾氏病、硬皮病等。在戶外工作和活動中,如果強冷風吹的時間過長,很容易引起“歪嘴狂”(面癱)。
雖然風邪會引起很多病變,甚至疾病,但畢竟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俗話說:“壹年之計在於春”。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應該如何養生才能讓身體更健康?
夏是指農歷四月至六月,即從長夏之日至立秋之日。有六個節氣,包括長夏、小滿、芒種、夏季至日、小暑和大暑。
《黃帝內經》在描述夏季節氣的特點時寫道:“夏三月,此謂良辰,萬物絢爛”,意思是在夏季的三個月裏,陽光燦爛,地熱蒸汽蒸蒸,天地大氣上下互動,多數植物開花結果,所以是壹個繁榮美麗的季節。
壹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高的季節,氣候炎熱,生機勃勃。對於人來說,這是壹個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人體的陽是向外的,包括陰,血液循環也相應旺盛,活躍在體表。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毛孔張開排水,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調節體溫以適應炎熱的夏季氣候。在談到夏季如何養生時,王岐山在徐莉袁劍指出:“夏季要防暑,還要防暑降溫,長夏要防濕”。這裏明確指出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盛夏防中暑;長夏防濕邪;同時要註意保護人體的陽氣,防止因暑假而過度貪涼,從而傷害人體的陽氣,也就是《黃帝內經》所指出的“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仍然要註意保護人體的陽氣。
暑是夏季的主氣,由火熱之氣轉化而成,只發生在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性升散,易耗氣傷津液。這是它的病理特征。夏季邪氣侵入人體,常見的是引起出汗,出汗過多導致津液減少,是津液損傷的關鍵。津液受傷時,出現口渴、口唇幹燥、大便幹燥、小便黃、心煩、煩悶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宣泄過度,損傷還可以進壹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極限,必然消耗元氣。此時可能會出現乏力、氣短、懶惰等壹系列癥狀,甚至會突然暈倒、意識不清,導致死亡。由此看來,夏季防暑不能掉以輕心。
濕氣是長夏的主要之氣,我國很多地方高溫多雨,尤其是南方。人們所說的濕病在這個季節更常見。在這個季節,空氣中的濕度是最高的,最多的人因為外傷暴露、汗濕衣服、涉水淋雨,或者生活在潮濕的地方,甚至感受到濕邪而生病。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傷人體陽氣。因其濁稠重,易阻氣機,多病纏綿難愈,是濕邪的病理特征。不僅如此,濕對傷脾陽也有好處,因為脾喜燥惡濕。脾陽壹旦被濕阻,可能導致脾氣運動異常,腹脹,食欲不振,便溏,四肢不溫。尤其是脾氣盛衰失和之後,水液會與之相隨,形成常見的水腫,現在就像蠶壹樣。
中醫也認為濕重濁重,所以外感濕邪後出現身重、頭重等多種癥狀。由於濕邪粘稠,病變往往比較困難。若侵及皮膚筋骨,常沈重酸澀,固定於壹處,故稱“痹”。他說,壹般來說,濕是壹種病程較長的疾病,比如濕熱病,往往具有與油分不開的臨床特點。風濕性關節痛,是由風濕引起的,侵犯皮膚和關節,經常反復發作。常見的是內濕病的病理產物多為汙穢不潔,如皮損滲出物、濕熱帶下分泌物,粘稠有臭味。所以人們常把濕稱為“有形之邪”,是汙穢渾濁的。
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面的濕氣蒸發有關,它的傷害往往是從下部開始的。臨床癥狀如下肢潰瘍、濕性腳氣、白帶多與濕有關。
對於濕度,現代科學用濕度來表示,是指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和物體的潮濕程度。空氣的濕度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對人體有直接影響。壹般來說,人體適宜的濕度為40% ~ 60%,溫度高於25℃時,適宜的相對濕度為30%。秋天,天氣涼爽,濕度適中,人的精神倍增;在夏天的三伏天,由於高溫、低壓、高濕的作用,人體出汗後汗液不易排出和蒸發,會使人煩躁、疲倦、食欲不振,容易發生腸胃炎和痢疾。如果濕度過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會大量流失,從而降低抵抗力,容易引起感冒。不僅如此,在漫長的夏季,由於天氣悶熱,雨水不斷,空氣潮濕,衣服和食物容易回潮,甚至發黴長毛,人會感到不舒服。穿潮濕的衣服容易感冒或誘發關節疼痛,吃發黴變質的食物會引起腸胃炎,甚至導致中毒。所以在漫長的夏季壹定要註意防止濕邪的入侵。
“還需防暑降溫”,警示人們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壹定要註意保護體內的陽氣,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春夏養陽”,那麽如何保護夏季的陽氣呢?
首先,人不能只顧眼前的舒適,過分避熱受寒,比如露天受涼過夜,或者喝太多涼的酒,導致中氣不足,導致暑寒之邪乘虛而入。在乘涼的時候,要特別註意遮住腹部。很多農村都喜歡穿“都嘟”,符合養生之道。《養老長壽》壹書中指出:“夏天若熱,若到屋檐下破窗,不能乘涼,以防賊受風。”《攝影新聞論》也指出:“不可赤身臥於星月之下,使人昏昏欲睡,使人乘風納涼。”這些都是寶貴的保健經驗,符合夏季“養陽”的精神。夏季養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養陽氣,關鍵在於暑熱外蒸,大量出汗,毛孔張開,使身體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其次,要防範空調病:所謂空調病,是指人們長期在空調設備的環境中工作生活而患上的壹種疾病。輕度面部神經痛、下肢疼痛、乏力、頭痛、腰痛、易感冒及不同程度的胃腸疾病;嚴重時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的癥狀更明顯。
空調病有兩個原因:
第壹點是人每天多次進出冷空氣環境,使人體多次進行冷適應條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經分泌大量腎上腺素,無形中增加了心臟的負擔。中醫理論中,早就有夏季養心的說法,因為五臟在五時,夏季心臟要與之對應。夏天人們的戶外活動比較多,活動量相對增加。此外,夏季晝長夜短,天氣炎熱,睡眠時間比其他季節少。所以身體消耗能量多,血液循環加快,出汗多。顯然,在這個季節,心裏的負擔很重。如果不註意心臟的保養,很容易傷到心臟。從上面可以看出,夏季人們反復出入冷空氣環境,對心臟不利,而心屬火,悲則傷陽。
第二點,長期處於冷空氣環境中的人,壹旦進入炎熱的自然環境,體內會產生壹系列的生理反應。除了體溫迅速上升,皮膚開始出汗,出汗的皮膚往往會有很多細菌。人回到冷空氣環境中,皮膚和血管立即收縮,細菌很容易利用打開的毛孔進入人體,引起感染。
鑒於以上情況,人們在炎熱的夏季壹定不要貪涼,謹防空調病的發生。方式是:
室內外溫差不能太大,最好不要超過5攝氏度。室內溫度不低於25攝氏度。
睡著的時候,最好關掉空調;不要長時間關閉空調房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經常讓室內空氣與外界空氣流通。
在室內感到寒冷時,壹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身體,加快血液循環。
如果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時間待在寒冷的環境中,有關節疼痛的人也不要壹直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
還有就是要防止濕邪的侵襲:如前所述,濕邪是壹種陰邪,容易傷陽,尤其是脾胃陽。盛夏,心與之對應,長夏,人體五臟之壹的脾與之對應。所以長夏的濕邪最容易侵犯脾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醫營養學認為,長夏飲食原則是易清淡少油膩,應以溫性食物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丘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而不飽,常而進...油膩的時候要警告”。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應該是熱壹點,而不是冷壹點;不要吃太多,但是可以吃的稍微勤壹點。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地區,很多人都有吃辣椒的習慣,這是因為吃辛辣的食物可以使人出汗,在悶熱的環境中增加涼爽和舒適。此外,通過食用辛辣食物,可以幫助消化,增加食欲,提高體內熱值,從而有助於預防高溫高濕環境下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弱等常見現象。
要防止濕氣的入侵,就要避免生活環境中的濕氣:中醫認為“濕傷肉”,即感受濕氣容易損傷人體肌肉,如常見的風濕、關節炎等。《黃帝內經》中也指出“濕傷者,先患之”,指的是人體的下部。意思是濕氣造成的傷害往往是從人體下部開始的,因為濕氣的形成往往與地面的濕氣蒸發有關。所以對人的傷害多從下部開始,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婦女白帶等。因此,在漫長的夏季室內,必須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房間過於潮濕,空氣汙濁,不僅家具和衣物會被黴變和長毛損壞。它還能損害人體的陽氣。壹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兒童是由於住在潮濕的房子裏引起的。
以上,我們只是簡單討論了夏季養生的幾個基本原則。那麽,如何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防病等方面落實呢?
秋天從立秋之日開始,到立冬之日結束,期間經過六個節氣,包括暑、白露、秋分、寒露和初霜。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氣候變化的分界線。
《管子》指出:“秋始於陰,故萬物皆收。”殷琦從這裏開始,意思是秋天,由於楊琪的逐漸采集,殷琦逐漸長大;壹切都是收獲,意味著壹切都成熟了,是時候收獲了。從秋季的氣候特征來看,由熱轉冷,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隨著“長夏”到“秋收”而變化。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的原則,也就是說,秋季養生必須以維護體內的陰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秋冬養陰。”所謂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兩季滋養和儲存氣機,以適應自然界陰漸生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的生長奠定基礎,不應耗精傷陰。
秋季如何保養體內的陰氣?關鍵是防燥護陰。中醫認為幹燥是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性燥。長時間不下雨,氣候幹燥時,往往容易出現燥邪。因為肺能呼吸,肺有皮毛,肺和大腸在內外,當空氣中的濕度下降時,肺、大腸和皮毛首當其沖,這就是燥邪的病理特征。
幹燥對人體體液有害。俗話說“燥勝於燥”。當體液被消耗後,會出現“燥”,如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便秘、皮膚幹燥,甚至皮膚皸裂。肺精臟,性喜潤燥惡燥,燥入肺,最易傷其陰道液。肺失津潤澤,功能必然受影響,所以不能減。從輕度咳嗽到痰少,痰難粘。嚴重者肺絡受傷出血,痰中見血。肺津液不足後,沒有津液幫助大腸,便幹難解。
秋天幹燥,有暖涼之分。壹般認為初秋氣溫尚高,所以溫暖幹燥;深秋氣溫下降,所以涼爽幹燥。無論冷暖,總是表現為皮膚幹燥,津液不足。但兩者在臨床上還是有區別的。溫燥傷身,常表現為不惡寒或微惡寒,發熱明顯,脈細;寒燥傷人時,往往不發燒或微發燒。反而惡寒更明顯,脈象眾多。
從上面可以看出,秋季養生主要是為了防止燥邪對人的傷害,以維護體內的陰氣;這是從大的原則出發,具體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藥物等具體問題,該如何保養呢?
冬天從立冬開始,經過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嚴寒,直到立春的前壹天。
冬三月,植物枯萎,凍蟲潛伏,是自然界萬物藏精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藏在裏面。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順應體內藏陽,以收陰護陽為根本。由於陽氣的封閉儲存,人體的代謝水平相應較低,需要依靠“腎”這壹生命的原動力來保證生命活動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強,體現腎功能強,生命力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如果腎臟功能正常,就能調節身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引起代謝紊亂,發生疾病。
那麽,怎樣才能保證腎強,也就是火力強呢?重點是防止冬季寒冷天氣的侵襲。能使人生病的寒冷氣候,中醫稱為寒邪。寒邪表現為氣溫低或氣溫驟降。寒為冬季主氣,主要見於冬季,其他季節也不缺席。在平時,容易感冒、從事壹些特殊工種(如制冷工)的人,往往能感受到寒邪,患上感冒疾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什麽是陽?《黃帝內經》解釋“陽如天上之日,賜光暖於性。沒有它,壹切都無法生存。”如果人體內沒有陽氣,機體就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會停止。冬天,壹些年老體弱的人往往會覺得手腳不暖,怕冷,更喜歡溫暖。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火力不足”,中醫稱之為“陽虛”。
人體陽氣的盛衰往往預示著生理機能的活躍程度,但沒有什麽比寒邪更威脅人體陽氣了。寒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體內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寒象。常見的情況有:
惡寒:天冷。這是因為衛氣是體內的楊琪之壹,當寒邪被捕獲在肌表之外後,衛氣與外寒競爭。寒閉時,衛氣受抑,不能泄出,產生惡寒。同時可以看到發燒的癥狀。這是因為衛氣停滯。
胃脘痛:是由於這種外感寒邪侵入體表,直接進入胃腸所致。寒邪損傷脾胃陽氣,所以引起上腹部疼痛,同時也可引起嘔吐、清谷等癥狀,甚至四肢冰涼。
脈象異常:寒邪襲人而引起的脈象異常,主要表現為脈緊、脈遲、脈沈。原因是寒邪侵入經絡影響了脈中氣血的循環。寒邪殘留在人體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肌肉、皮膚、肌腱攣縮的影像。
疼痛:這是寒邪侵入人體後最常見的癥狀之壹。比如寒邪侵入肝經,阻礙肝經血液的循環,使血液停滯,則見睪丸腫大的疼痛,稱為“寒虧”。如果寒邪侵入四肢,就會形成關節痛,西醫所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如此。《黃帝內經》在論述疼痛病的機理時,明確指出“血虛則痛”,但血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寒邪侵入血管後,血流不暢。血液供應有障礙,所以引起疼痛。
總之,寒邪傷人的癥狀很多,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此外,寒邪損傷的臨床癥狀還有壹個特點,就是排出物和分泌物往往清冷,如流涕、咳痰、嘔吐清水、小便長、清谷等。如果外感寒邪長期存在,這些分泌物會由清轉黃、變紅,這是由寒轉熱的標誌。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冬季補腎防寒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