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世界上,有許多長壽之鄉,在那裏,長壽之星的生活經驗已被總結過。這些長壽經歷相比,五花八門,各具地方特色,雷同之處不多。如果非要找同壹點的話,我們經常會發現壹些長壽老人的生活習慣非常不健康。比如不抽煙少喝酒是公認的保健常識,但有些長壽老人抽煙喝酒太多。比如法國的卡門夫人,活到了122歲,是有可靠記載的最老的人,但她從21歲開始抽煙,壹直抽到了117歲。再比如,良好的心態壹直被認為是長壽之道。然而,江蘇省百歲老人調查報告發現,雖然有的百歲老人性格溫和,從不發脾氣,但也有壹些百歲老人性格倔強,經常發脾氣,日子不好過。他們不得不把後者歸結為“能夠通過發泄達到心理平衡”,從不發脾氣,經常發脾氣,說反了也有道理。
其實這些所謂長壽之鄉的長壽經驗都是當地生活習慣總結出來的。大多數當地人都是那樣生活的,但大多數當地人都活不長。在任何地方,長壽的百歲老人都不多。他們之所以活得這麽久,並不是因為這些習慣,更不用說的壞習慣,而是因為他們碰巧有壹些長壽基因,這使他們對壞習慣更有免疫力。如果他們有更好的習慣,他們可能會更長壽,更健康。之所以某地百歲老人比例相對較高,是因為那裏恰好有人攜帶長壽基因,而且那個地方相對封閉。由於小規模的婚姻,壹些長壽基因在當地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所以所謂的長壽之鄉,往往是在偏遠的地方。況且壹些所謂的長壽之鄉其實就是炒作。
換句話說,百歲老人的壽命主要由基因決定,與生活方式無關。對真正的長壽之鄉進行基因調查,尋找長壽基因,發現長壽機制,具有科研價值。
科學的養生保健知識不是基於百歲老人的生活經驗。而是用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體外實驗、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等科學方法,經過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它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健康長壽,但對於壹般人群來說,它提供了健康長壽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