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為什麽不收藏在三希堂?
清朝乾隆皇帝的書房位於紫禁城養心殿的西暖閣。雖然只有八平方米,但乾隆皇帝已經收集了三件古代墨寶作品,即王羲之的“快雪中的陽光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訓的“袁波帖”。王羲之的《快雪上醒目帖》是作者在楚慶大雪時,寫給親人的壹封信,表達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和問候。它是以帖子中的“快雪之眼”幾個字命名的。這個帖子用筆灑脫,字體是舒朗。這是王媞行書中的精品。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史稱“二十八珠”。是王羲之40歲以後的作品,是繼《蘭亭序》之後的又壹部行書力作。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在國子監獻酒的馮元吉的傳家寶,馮元吉贈送給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非常珍惜“快雪中的艷陽帖”。帖前寫了“大話西遊,古今鮮”八個小字和“思慮其技”四個大字。在任60余年間,甘龍先後73次為該文題詞、題跋。王獻之的《中秋郵報》是壹本紙質書和壹個行書,有三行22個字。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的書法受其父影響而有所創新。他進壹步升華和提煉了王體興書法的筆法。《書端》中說,中秋帖“由壹筆壹字組成,偶有斷開,脈象連綿,連連,氣候交錯”。中秋貼是不完整的復印件,原貼在中秋前也有“切到十二月沒有”的字樣。帖子寫在竹紙上,東晉時不流行,北宋才出現。從筆畫可以看出,用的毛筆是軟而無心的筆,而晉代用的是有心結的硬筆,吸水性差,提筆、壓筆、轉筆往往不靈活、不輕松,往往會引賊上身。這樣壹個帖子的豐富,醇厚,連貫的線條,流暢,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這個帖子是他50歲以後的作品,是手寫的筆記。《袁波帖》,這是王迅寫的壹封信。全文六行四十七字,是典型的晉代行書。它的內容是敘事性的,帖子的名字來自帖子中的第壹句話“袁波”。王勛(349~400),王羲之的侄子。董其昌評價說:“王迅瀟灑古,風流東晉。”此帖為行書,用筆蒼勁,而態散,神韻流轉。明末貼在新安吳新宇,後屬吳婷。1746年納入清朝版圖。為什麽乾隆皇帝如此重視墨寶的這三件,卻沒有把《蘭亭序》收入三希堂?其實康熙和乾隆都很愛王羲之和《蘭亭序》。康熙有時壹天要看幾次《蘭亭集序》,乾隆壹生有十首關於蘭亭的詩。在紹興的蘭亭,矗立著壹座蘭亭紀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康熙皇帝所撰《蘭亭集序》,精美典雅。背面是乾隆皇帝寫的七法《蘭亭是事》。此碑名為“蘭亭禦碑”,又稱祖孫之碑。兩代帝王共書壹碑,對蘭亭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表達了清朝最高統治者對王羲之和《蘭亭序》的崇敬和敬仰。但在乾隆眼裏,《蘭亭集序》原作已被唐太宗帶到昭陵,現存的只是唐人的摹本。馮承素的《龍圖書》、《蘭亭序》雖然是傳世本中最精美的,但畢竟“不如原著”,而馮承素本人也只是貞觀年間朝野中壹個崇拓書的人,在皇帝眼中無足輕重。後來乾隆皇帝決定在圓明園建蘭亭八柱,並收藏了歷代著名書法家蘭亭帖的墨跡。馮承素的《龍書》、《蘭亭序》僅排在第三柱,在唐代的余士南、褚遂良之後。可見他雖愛《蘭亭序》,但並不十分重視。相反,他認為《快雪晴帖》、《中秋帖》、《袁波帖》都是晉人的原作,“晉人壹字千金”,所以視為珍寶。正如乾隆在《袁波帖》上題詞:“唐代真跡難得,晉代人如此難得!藏在皇宮裏的右軍速雪帖和大令中秋帖都是稀世珍寶。今天王迅的繭紙和家風壹樣好看!幾個獎勵也是池中之助。”難道不知道《快雪晴帖》和《中秋帖》都不是晉人的原創作品嗎?據專家鑒定,《快雪上的晴帖》為唐代臨摹,而《中秋帖》據當代書畫鑒定家考證,多認為是宋代畫家米芾臨摹。三希堂的三把墨寶,只有王勛的袁波鐵是真跡。今天,快雪的晴郵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的郵和袁波的郵在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