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松緊1。健身長壽中的適度緊張,是壹種帶有心理壓力的特殊應激。緊張有雙重作用,既有害又有益,要看是什麽樣的緊張。生活過度緊張有害健康;但是,生活中適度的緊張有利於身心健康。
如果壹個人閑來無事,沒有目的,睡眠過度,三餐不繼,終日以看電視或打麻將來消磨時間,沒有任何有益的壓力,精神上就會長期抑郁、無聊、空虛、失落、無所適從,還會導致人的體質迅速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有的還會生病,過早衰老。這就是缺乏適度壓力導致的“休閑綜合癥”。
研究健康的學者發現,生活中適度的壓力是健康長壽的興奮劑。積極的生活方式會刺激身體的適應功能或抑制疾病的發展。壹個人如果能保持壹定的工作和生活強度,就能使生活充實愉快,身體就會分泌出更多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可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使身體形成相對完整的抵禦疾病的屏障。適度的緊張還可以通過加強收縮使心臟排出更多的血液,從而供給全身各個器官組織,血管良好的舒張和收縮功能對防治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作用。此外,適度的緊張還能促進新陳代謝。適度的緊張是學習和工作所必需的,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豐富生活。
因此。適當研究健康的學者將“適度緊張”比作“生命之鹽”。鹽是生活必需品,適量才有益健康。這就要求人們在生活中有規律、有秩序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娛樂和作息,在適度緊張的同時適當放松。
2.如何做到適當的放松只有在生活中做到適度的放松,才能在生活中保持適度的緊張。生活中怎樣才能適度放松?除了讓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條之外,還應該放棄自己不想做或者讓自己厭煩的事情,去做自己願意做或者感興趣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沒事找事,找到壹份沒有工作的工作,從事壹項新的活動,把劣勢變成優勢,這樣人就不會因為無所事事而感到焦慮和緊張;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學會與人良好的溝通;對妳感興趣的事情,適可而止。
2.生活中的勞逸結合1。疲勞的原因是壹種生理現象,是身體的壹種保護性反應,提醒人們該休息了。生活中造成疲勞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體力勞動:超過體力負荷的連續體力勞動或強度過大的體力勞動,包括運動過度和運動時間過長引起的疲勞。這種疲勞會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身體的代謝廢物二氧化碳和乳酸在血液中堆積,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耗”。
(2)精神疲勞:因學習、深思熟慮、情緒過度、人際關系不和諧而引起的精神負擔、大腦功能障礙、植物神經紊亂,使全身各系統都出現疲勞,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傷神”。
(3)家務勞動:指因縱欲、縱欲性交而產生的疲勞,包括同性戀、性冒險等各種性刺激,使全身各系統興奮,體內能量物質流失。中國古代保健專家和中醫都認為過勞死是耗精、耗神、耗氣和最有害的。
(4)日常疲勞:指日常生活不規律,錯過了睡眠的最佳時間,造成身體生物鐘的紊亂,引起全身壹系列疲勞癥狀。
(5)玩樂疲勞:指生活中放縱玩樂,指吃飯時不吃飯,休息時不休息,導致身體能量消耗,生物鐘紊亂,導致身心疲勞。
(6)放松:生活過於追求舒適,活動過少,導致氣滯,經絡不暢,心肺功能下降,肌肉力量和力量減弱,脂肪增加,導致全身不適和疲勞。
(7)睡眠疲勞:生活中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量差,人體活力不能正常恢復,身體疲勞;或者睡眠時間過長,超過了生理需要,導致血液循環緩慢、增厚,大腦供氧相對減少,使人感到頭暈、乏力。
(8)吃得硬:經常吃得很飽,使全身的血液經常集中在胃裏消化食物。或者經常偏食酸性食物,使人呈酸性。這兩個飲食因素也會經常讓人感到疲勞。
(9)藥物疲勞:指藥物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對機體各系統造成損害,使機體感到疲勞和不適。
(10)綜合疲勞:人在生活中的疲勞往往不是單壹的。有些人除了精神疲勞,還會感到身體疲勞;苦於玩累,也苦於家務勞動;患有精神疲勞,也患有日常疲勞;患有進食疲勞和睡眠疲勞;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三種以上的疲勞,等等。
(11)慢性疲勞:上面提到的各種疲勞如果能及時糾正,對身體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各種疲勞,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慢性疲勞。慢性疲勞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可引起慢性疲勞綜合征,誘發各種身心疾病。
2.逃避的意思是“休息”。休息分為靜態休息和動態休息。靜態休息包括睡眠,休息,冥想和休息。靜態休息是正常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所必需的。動態休息是指在充分靜態休息的前提下,放松心情聽音樂、讀書看報、打拳、做操、做家務或做壹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只有把生活中的靜態休息和動態休息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對健康最有益的“解脫”。
3.勞逸結合的必要性人們常說,會工作的人也會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個美好的人生包括身體健康和長壽。外國學者紀伯倫曾說:“沒有健康,妳就會厭倦生活。相當於牛而不活。”勞逸結合對工作和健康大有好處。對於工作來說,休息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對於健康來說,休息可以停止疲勞的產生(身體疲勞時產生疲勞,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同時身體開始清除疲勞時產生的疲勞和其他有害物質,更有利於能量儲存和身體機能的恢復和調節。
勞逸結合的“逃避”不僅要根據導致疲勞的因素采取相應的休息方法,還要在疲勞出現之前主動休息。更重要的是,要改掉生活中的陋習和壞習慣,明智地對待人生的道理和價值,克服生活中金錢、名利和情欲的誘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真正的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