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艾灸的分類有哪些?

艾灸的分類有哪些?

1,直接艾灸

古代艾條灸多為直接灸,也稱皮灸、明灸。這是壹種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不同,對皮膚刺激程度不同,可分為無痕灸、發泡灸、疤痕灸三種。

(1)無痕灸:艾灸宜溫熨,以免起泡或留疤。多使用小艾燈芯。臨床上適用於虛寒癥的輕癥。暈厥、小兒麻痹、感覺麻痹患者要小心,防止起泡或灼傷皮膚。)

(2)發泡灸

臨床上發泡灸多采用小艾芯,對皮膚有輕微灼傷。

當患者感覺皮膚發熱時,繼續艾灸3-5秒。此時艾灸部位皮膚可出現斑疹、出汗,1-2小時後會起泡沫。發泡灸適用於壹般慢性虛寒疾病,如哮喘、頭暈、慢性腹瀉、皮膚疣等。(施術者要控制艾灸的時間。)

(3)疤痕灸

疤痕灸也叫化膿灸。用黃豆或棗核大小的艾炷灸,直接放在穴位上,燙傷後局部組織化膿結痂,結痂脫落後留下永久疤痕,故名疤痕灸。此灸法適用於哮喘、肺結核、癲癇、潰瘍、慢性胃腸病、淋巴結核、發育障礙,對高血壓患者有預防中風的作用。普通人應用這種艾灸方法,可以提高體質,增強身體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施術者需征得患者同意。)

2.間接灸

間接灸又稱間隔灸、間隔灸,是利用其他物體將艾炷與皮膚分離的方法。間接灸可以避免艾灸造成的皮膚損傷,火力溫和,容易被患者接受。臨床上比直接灸更常用。間接灸法種類繁多,廣泛應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疾病。間接灸方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灸。

(1)隔姜灸:以姜片為隔物灸。生姜味辛,性溫,無毒,有生發散結、調和營衛、散寒出竅、通經活絡的功效。適用於壹切虛寒病癥,尤其適用於嘔吐、腹痛、腹瀉、風寒濕痹等病癥,療效可靠。(施術者要經常舉起姜片檢查,防止因患者感覺遲鈍而起泡。)

(2)大蒜灸:以大蒜為間隔物的壹種灸法。大蒜溫心Xi散具有消腫、解毒、止痛的作用。臨床上適用於治療癰、疽、瘡癤、無名腫毒、結核、脘腹腫塊、蛇蠍毒蟲傷。

(3)隔鹽灸:隔鹽灸是以鹽為間隔物的壹種灸法。這種方法只在臍窩使用,其他地方禁止,所以也叫神闕灸。鹽,鹹寒,入胃、腎、腸,有止嘔、清火、涼血、解毒之功。該方法具有回陽、救逆、固脫的作用,適用於急性腹痛、吐瀉、痢疾、肢冷、淋病、脫肛。

(4)附子灸:是以附子為間隔物的壹種灸法。附子辛熱有毒,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與艾火合用,適用於治療各種陽虛癥。

3、艾條灸

艾條灸又稱艾條灸,是將艾條燃燒後,在施灸部位(穴位)進行熏灸的壹種方法。艾條灸分為手持灸和艾灸兩種方法。手持灸分為溫和灸、旋轉灸、鳥啄灸三種。

(1)溫和灸:將施灸者左手中指和食指放在穴位兩側,感知患者皮膚的熱度;此法在艾灸中廣泛應用,通過溫經通絡、散寒祛邪來治療慢性病。

(2)旋轉灸:將點燃的艾條在施灸部位旋轉,距皮膚3cm,左右來回平行移動或反復旋轉,使皮膚有溫熱感,無灼痛感;壹般可以艾灸20-30分鐘;適用於風濕痹癥、神經麻痹、廣泛性皮膚病。

(3)啄鳥灸:艾條燃燒端對準穴位,上下移動。鳥啄米艾灸,壹般持續5分鐘左右。多用於艾灸治療急性病、暈厥急救、兒童疾病等。這種方法有很強的熱量,註意避免燙傷皮膚。

4、艾灸盒的使用,施灸時,將溫艾灸盒放在平坦的施灸部位,將點燃的艾條放在對準穴位的鐵紗布上,蓋上蓋子。艾條盒蓋的開啟程度可以根據溫度進行調節。每次艾灸時間15-30分鐘。可以就近多點灸壹次,穴位再灸壹次。適用於常見病:痛經、腰痛、腹瀉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