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豆制品更容易消化吸收。黃豆如果直接炒,蛋白質的吸收率會很低,容易引起腹脹。大豆經過浸泡、研磨、加熱等方法加工制成豆漿和豆腐,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另外,豆腐比豆漿更容易消化,豆漿的消化率為85%~90%,豆腐高達95%。
3.豆芽中的維生素含量較高。豆類發芽時,由於酶的作用,豆類中的植酸被降解,釋放出更多的鈣、磷、鐵、鋅等礦物質,胡蘿蔔素、維生素B2、煙酸等維生素的含量增加。尤其是不含維生素C的豆幹,富含維生素C。
4、生豆漿煮熟後再喝。喝未煮熟的豆漿會導致食物中毒,因為大豆中含有壹些抗營養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劑、植物血凝素、皂甙等。它們會與人體胰蛋白酶結合,抑制其活性,從而影響豆漿中蛋白質的消化。但這些抗營養因子遇熱不穩定,在100℃的高溫下,5分鐘左右就會被完全破壞。但由於皂角苷具有熱膨脹的性質,當豆漿加熱到80℃時,泡沫會浮上來,形成“假沸”,造成溢出,此時豆漿沒有煮透。所以煮好的豆漿在煮沸後要繼續用小火加熱10分鐘,才能放心食用。
豆類雖好,但不宜多吃。它們應該與谷類如大米和面粉、肉、蛋、蔬菜和水果合理搭配。它們要科學食用,不偏食,不暴食,這樣才能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才會有利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