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西部絲綢之路的要塞。自古就有“中國道教第壹山”之稱。西與六盤山相連,東與秦川山相連,南與關山相連,北與小關山相連,南北與涇河、胭脂河相接,在王嘉山前交匯。海拔在1456-2123.5米之間,垂直高度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蓋率95%。
相傳,被尊為人類始祖的黃帝軒轅黃帝親臨崆峒山,向智者廣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秦煌和漢武也是推崇的;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世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多有贊美。崆峒武術被稱為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壹。
1994以來,崆峒山先後榮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5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旅遊文化示範點”、“中國道教文化旅遊度假村十大”、“中國最美十大宗教名山”。
崆峒山的地質構造
崆峒山是太統山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受強烈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地層發生了壹系列斷裂和褶皺,尤其是白堊紀,衍生節理十分發育。主要的五組節理形成“X”型節理組合,將巖體切割成不同的塊體,形成陡峭的懸崖,為地質遺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崆峒山白堊系砂巖、砂礫巖構造裂隙、節理十分發育,風化作用下形成峰林、石柱等多處丹霞地貌。由於沈積環境的不同,形成了砂巖、泥巖中不同色調的平行層理,成為獨特的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崆峒山峰林石柱多,峭壁陡峭,在降水、風化等外部動力地質作用下崩塌,巨大的巖塊堆積在壹起,形成堆積的地質遺跡。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崆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