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1
“杏林”壹詞起源於東漢末年。東漢時期,有個叫董楓的醫生,看病不收任何費用。病人痊愈後,他只需要在他的壹光附近種五棵杏樹。
十年後,依光、東風旁有數十萬棵杏樹,杏林連成壹片,蔚為壯觀。每年杏子果實成熟後,董楓就把果實賣掉,換取糧食救濟周圍的窮人。董楓的做法得到了周圍人的稱贊,死後在杏林設壇祭祀董楓。
後來“杏林”二字逐漸演變為醫術高超、品德高尚的醫生。醫生也喜歡自稱“杏林人”。
2.杏壇
古往今來的老師孔子,在留學的時候和弟子們壹起在壹個杏林教書。由於孔子生活的時代動蕩不安,他的思想在當時並不被認可。孔子潛心傳道授業,在杏林告訴弟子“詩、禮、義、樂”四義,為儒家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他講學的地方種植了大量杏樹,取名“杏壇”。後來,這個詞慢慢演變成了追求知識和理想的代名詞。今天我們說杏壇,指的就是正統學生入學的地方。
3.杏園
“源”字最早用於唐代,指新進士參加考試後設宴的地方。在唐中宗神龍時期,凡是考上新科進士的,都考上了曲江和杏園。
當時開會的地方叫杏園。在今天的陜西省大雁塔以南,杏園宴也是唐代文人雅士的壹項高雅活動。考取進士者,壹般稱為“杏園客”,參加宴會後,被邀請登上塔壁題名的大雁塔留作紀念。
“興元”這個詞後來衍生為慶祝成為第壹名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