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春天有哪些節氣和養生知識?

春天有哪些節氣和養生知識?

春天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春

“站”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在每年陽歷的2月4日、5日左右,立春是24節氣中的第壹個,它預示著季節的變化,預示著嚴冬已過,春天即將到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不僅春天來到地球的時間有早有晚,春天在各地停留的時間也有長有短。她在65438+10月底2月初從冬春相連的廣州出發,北上。2月中旬,她首先到達雲南昆明,然後穿越雲貴高原,進入四川盆地。3月中旬,她到達湖北武漢、河南鄭州、山東濟南。4月初,她到達北京和天津,越過山海關到達長城外的沈陽,2月下旬到達哈爾濱。5月20日左右,她可以去北疆最遠的地方漠河看看。

就我國主要農事而言,東北地區立春節氣要犁地,要送糞積肥,要做好動物防疫。華北平原要積極準備春耕,興修水利。西北要整地施肥春小麥。由於華南地區氣溫較高,此時已經開展了全面的春耕播種工作。西南地區要抓緊早稻秧田的翻耕翻耕,做好選種、曬種和夏收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

立春是青少年生病的敏感期,尤其是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如何預防這些疾病?第壹,青少年是易感人群,盡量不要去公共場所,註意與感冒患者隔離。第二,春天氣候多變,要註意保暖,避免感冒。第三,註意室內空氣的流通,適度開窗通風,必要時關好門窗,用醋熏蒸空氣。第四,註意飲食衛生,飲食要清淡,多喝水,不吃或少吃零食。第五,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第六,生病了壹定要去醫院治療。

雨水

意味著開始降水,雨量逐漸增大。每年公歷2月18左右下雨。雨有兩層含義:壹是由降雪變為降雨;二是“雨”以來天氣轉暖,南方暖濕氣流勢力變強,降水增多。“雨”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已經達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在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左右,華南氣溫已經超過10℃,但華北平原氣溫仍在0℃以下。在這樣的氣候背景下,黃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區開始下雨,華北平原有時還下雪。

農業上,就田間而言,油菜、冬小麥壹般在“雨”前後變綠,對水分的需求比較高。華北、西北、黃淮地區此時降水普遍偏少,往往不能滿足農作物的需要。如果早春雨水少,應在“雨”前後及時進行春灌。此時淮河以南地區普遍雨水較多,需清溝排水,排除農田、中耕、雜草積水,防止濕害和爛根。華南雙季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為防止寒熱天氣的危害,應註意“冷尾暖頭”天氣趕上晴天播種,力爭壹次播完全部秧苗。西北高原的山區還處於旱季,容易發生火災。此外,寒潮入侵時可造成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這些都是要特別註意的。

陰雨節氣往往在春節和元宵節之間。人在忙碌快樂的時候,要飲食適度,生活規律,爭取過壹個健康、快樂、平安、祥和的節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改變節日期間炸、煮、蒸大量食物並每天“重新加熱”的習慣。食物要保持新鮮,註意防止變質,慢性病患者更要註意飲食控制。比如慢性胃炎患者,飲食不當更容易加重胃黏膜損傷;慢性膽囊炎或胰腺炎患者應減少脂肪攝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飲食清淡;痛風患者應避免吃海鮮和飲酒。此外,還要註意飲食適度、細嚼慢咽、低糖低鹽、戒煙限酒、註意衛生等良好習慣。

驚蟄

春雷突如其來的動靜驚醒了蟄伏在土裏冬眠的動物。此時氣溫迅速回升,春雷漸萌。每年公歷3月5日前後都是壹場驚魂。驚蟄前後之所以會偶有重雷,是因為地球溫度逐漸升高,地面熱空氣上升或者北方濕熱空氣逐漸頻繁移動。但我國南北跨度大,雲南南部6月5438+065438+10月能聽到雷聲,北京4月下旬才能聽到。

刺代表春耕的開始。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急需水分。壹旦缺水就會減產,所以要及時給冬小麥和豌豆澆水。此時土壤仍處於凍融交替狀態,及時耙松是減少水分流失的重要措施。華南地區早稻要及時播種,同時要做好秧苗的防寒工作。

蟄伏期間,天氣忽冷忽熱,濕度增大。人體呼吸防禦功能下降時,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容易感冒,所以要少去通風不良的公共場所。出汗後立即擦幹。多吃雞蛋、鮮魚、豆腐、蔬菜、水果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也就是晝夜長短相等。壹般在每年公歷3月20日。春分過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升至10℃,進入真正的春天。但在升溫過程中,由於冷空氣的入侵,氣溫往往會回到寒冷狀態。這種前有暖春,後有倒春寒的天氣稱為“倒春寒”。

嚴重的倒春寒不僅造成棉花、早稻爛種、爛苗、死苗,還會影響油菜的開花授粉,降低產量。因此,壹方面,抗旱仍然是春分重要的農業活動;另壹方面,要加強對凍害的防禦。常用的方法有選擇耐寒的種子、合理的小麥播種深度、增施鉀肥、灌溉或噴施等。

春分雨水多,物品容易發黴。溫度、氣壓、氣流、濕度等氣象因素多變,所以很多疾病經常復發。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樂觀的心情,盡量避免心煩氣躁。要註意保暖防寒,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物,以達到維持人體陽氣、預防疾病、保護健康的功效。睡眠方面,春天可以晚睡早起。經常去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平時以做運動量小的活動為宜。晚上可以散步,跑步,打太極拳。

清明節

清明意味著天氣晴朗,空氣清新,逐漸變暖,植被茂盛。公歷每年4月5日左右為清明。清明節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升至65438±02℃,冰川解凍,百花齊放,農民忙著播種。

北方播種玉米、高粱等春播作物時,要註意防範晚霜對小麥、玉米的危害。華南很多植物已經進入開花期,需要人工授粉來提高果實產量。黃淮南部小麥已拔節,需做好小麥後期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雨水充沛壹方面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另壹方面也要防止降水過多。

清明節外出踏春,要防花毒、防疲勞、防花粉過敏。隨著氣溫的升高,有些人迅速脫去厚重的冬裝,但晴好的天氣乍暖還寒,氣溫起伏較大,早晚有點冷,很容易感冒。

谷雨

降雨量的增加對谷類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利。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是谷雨。谷雨已經是晚春了。谷雨前後,天氣轉暖,霜雪破碎,降雨量也在增加。現在是春播作物播種和出土的重要季節,高粱、谷子、春玉米、紅薯等早秋作物也正在播種。

此時小麥要抓緊施肥,幼苗要追肥。油菜施壹次葉面肥能促進種子肥大。各地要在天氣適宜的時候種植棉花、玉米、小麥。谷雨春茶的采摘已經進入旺季,要抓緊進行。

谷雨正值春夏之交,很多地方風沙大,對健康危害極大。此時,沙塵天氣應避免戶外活動。外出或工作時,選擇浮塵較輕的時間,外出時戴口罩或用圍巾包住頭部。關閉客廳門窗,防止浮塵進入室內。註意飲食,多喝水,吃壹些可以清除肺部汙染的食物。知識點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的。以春分為點,黃道分為24段,每段為15度,太陽每移動15度,就代表壹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為指導農事而訂立的補充歷法。因為中國的農歷是“陰陽歷”,是根據太陽和月亮制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周期。而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的運行,農耕完全是根據太陽來進行的,所以歷法中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周期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二十四節氣並不適合每個地區,主要適用於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