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當春捂,重點保暖。
“春蓋秋凍”法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養生經驗。“春捂”是指在春天要盡可能脫去冬裝,用衣服把體熱“捂”起來,以保存太陽為精神所在的內環境。春末寒冷季節,氣溫驟降,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要註意添衣保暖,重點做好手、口、鼻、膝、腿的保暖。
2、適量運動,壹定要待在陽光下。
春天是體育鍛煉的黃金季節。春季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這樣“正氣”的提升對於抵禦“倒春寒”的侵襲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鍛煉的時候,需要註意寒冷季節的作息。當妳早睡晚起時,妳必須等待太陽。運動時間壹定要選在太陽出來或者氣溫高的時候(10 am-12 am,下午2-4點),避免早晚低溫或者雨雪天氣對身體的傷害。
3、及時開窗,保持衛生。
春天天冷的時候,要特別註意保持客廳和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晚上在臥室要關好門窗,避免晚上被冷風襲擊。但是妳不能整天關著門窗。白天,中午氣溫高的時候,開窗通風,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有時可將醋煮沸用於室內空氣消毒,可使各種病菌失去滋生條件。
4.調整飲食,多吃辛辣食物。
春夏養陽,飲食方面,寒冷季節可以多吃辛辣溫熱的食物。中醫認為溫能補陽,辛能送陽,入肺經能打開皮毛的汗毛孔,有助於體內寒濕的發散。如果適量飲用溫茶姜湯,有助於散寒祛濕;多吃芹菜、大蒜、洋蔥、蘑菇和黑木耳,食物中的纖維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中風,增強免疫力。
5.調節情誌養肝氣。
中醫認為“肝主春”,尤其是春天。五臟中,肝氣與情誌的關系最為密切,情誌首養肝。雖然春末氣溫較低,但仍是春季生長的趨勢,所以個人養生也要適應季節的變化,調節情緒,讓心情保持在壹個開放開放的狀態。如果情緒多變,容易被激怒,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所以有“菜花黃,傻逼忙”的諺語
6、春末寒冷易生疾病。
呼吸內科:春季感冒哮喘
呼吸系統疾病在春天高發。如果不及時添加衣物,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容易感冒。冷空氣刺激後,會導致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進而增加氣道反應性,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因此,氣溫驟降時,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容易復發或加重。每個人對這些刺激的反應都不壹樣,有家族史和敏感體質的人會更嚴重。
專家建議:體質較弱的人最好在寒冷天氣減少外出。外出時可戴口罩,增加衣服,註意頭部、胸部、背部、腳部保暖,避免感冒。
心內科:氣溫驟降,心臟受傷。
由於早晚溫差大,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明顯增多。大多數冠心病患者對天氣變化高度敏感,尤其是寒冷天氣。突然的冷刺激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急性心肌缺血、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天氣寒冷時,應減少戶外活動,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誘發心肌梗死。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容易引起心肌缺血。此外,呼吸道感染容易誘發肺炎,也會造成心臟超負荷,成為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專家建議:老年人要註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出現胸悶、隱痛或心慌,即使發作時間很短,也要特別註意。
消化科:春季寒冷,老胃病易發作。
低溫是胃腸疾病的高發期,因為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內血液循環,從而引起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腸胃炎等。
專家建議:有胃病的人這個季節要特別註意保暖,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註意保暖養胃,多喝熱水,少吃冷食,按時吃飯。適量運動,不要運動過度出汗。日常生活規律,記得不要熬夜,也不要想太多。
神經內科:早春腦梗很可怕。
春季是腦梗的高發季節,尤其是很多老年人晚上上廁所或者早上壹起來的時候中風。這段時間也是壹天中最冷的時候。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氣壓低、濕度大,都容易刺激體內控制血管活動的神經,導致小動脈持續痙攣,使血壓驟然升高,中風事故隨之而來。晚上睡覺時,人處於休息狀態,血液粘度增加,也是這個時候中風高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