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然而,在各種“變異”文化的沖擊下,人們開始褻瀆文化,把文明的積累當成投機的工具。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高二傳統文化議論文。希望妳喜歡!
所謂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壹個民族的豐富特征,壹個國家的獨特標誌,壹段歷史融化的精華。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多姿多彩,可以是建築,可以是書籍,可以是服飾。它包羅萬象,豐富而廣泛。就像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神的“龍”的形象。其實龍是不存在的,只是古人對神奇力量的向往。所以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有著鹿角、虎須、蛇身、雞爪等諸多特征,融合了多民族文化。龍就像我們中華民族壹樣,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渴望偉大神力的美好理想。
“漢字是生動的形象”,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我們密切相關。這也是我們“傳播文明,舉世無雙”的傳統文化之壹。其特點是“對聯形式,男子獨創,左右工整,可簡可吉,方便表意,便於觀賞。”說起漢字,我們都會想到書法文化。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書法的年齡比我們現代人大很多,但我們之間的距離就像穿越的效果。在這裏,我也是書法的傳承人之壹,對其美感深有體會,“篆書為隸書,古色古香,行書流暢,楷書凝重,野草奔放,鳳舞龍飛。”書寫書法的傳統工具,毛筆,柔軟而優雅。創作出來的字體或肥或瘦,或直或彎,時而粗獷,時而流暢,無不體現出各種線條之美,透露出作家當時的心境。而西方人用的筆只能在紙上“刻”字,所以西方國家沒有書法這壹說。這是中華民族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值得我們華夏子孫繼承。說到書法,我認為要提高中考語文的分數,重視書法和文言文,這就進壹步要求我們中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將走進校園考場!這說明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我們也應該理解和重視它。
另壹方面,我們的現代社會經歷了多次戰爭和全球資本主義的沖擊,壹再使文化的傳統基礎像風中搖搖欲墜的樹葉。另外,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富裕,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但這並不能滿足我們的內心。如何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美並繼續傳承下去?那麽它壹定是植根於我們的生活中,就像我們更加關註傳統文化,更加了解它壹樣!
高二傳統文化論文選2五千年來,中國壹路走過,踩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說到中國的傳統禮儀,大多數人都沒有壹個清晰的概念,甚至連這種傳統禮儀的人性化都已經過時了。因此,中國的禮儀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冷落和鄙夷。
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實踐的結晶,是人際行為的規範。
師洋和他的同學尤左去老師家問正確答案。當時是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正巧王先生坐在路邊打坐養神。師洋和他的妻子不敢打擾老師,所以他們恭敬地站在門外,等待王先生醒來,很長壹段時間。當程醒來時,他發現站在雪地裏,從窗口看到她渾身是雪。雪已經下了壹英尺多了。從此,“程門·雪梨”的故事成了壹個永遠的尊師重教的美談。
禮儀是自律,入民是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古人雲:“不學禮儀,不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和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時,黃翔只有九歲,她知道如何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寒冷的冬天,用身體溫暖父母的被子,然後讓父母安心入睡;炎炎夏日,用風扇給父母降溫驅蚊,服務父母安眠。黃翔暖座是中國傳統的孝道禮儀,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
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由於種種原因,壹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在的人孝敬老人的經濟基礎比過去強了,心也沒了。向父母提起榮譽,不是無力,而是有力無意。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龍國是唐朝的壹個諸侯國。有壹次,回龍國為了表示對唐朝的友好,派使者去見唐朝的國王,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白天鵝。在路上,白天鵝不想飛走。使者只拔了幾根鵝毛,卻沒能抓到白天鵝。使者戰戰兢兢地把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沒有責備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沒有辱沒自己的使命。從此“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流傳開來。
中國的傳統禮儀應該是壹種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對它的傳承和記錄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得到發展。
畢竟傳統禮儀是中國幾千年的血脈。如果血脈不通,中國只能稱之為現代國家,不能稱之為中國。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足以讓國人和海外人士引以為榮和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沒有它,中國人就會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將是壹個空殼。
縱觀古今各國的發展,世界上沒有壹個民族否定過自己的傳統禮儀,也沒有壹個民族會認為自己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也隨之而來。這是每壹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大聲說:“我來自中國!”"
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國內越來越多的人慶祝各種外國節日,使得國內的傳統節日逐漸被忽視。如今,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存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和未來的中國人,如果不能理解自己的祖先和國家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性格的密切關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被西化。中秋寄托了遊子的鄉愁;端午節展示了勞動人民為豐收而耕作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者的哀思;新年體現了人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的意義是任何外國節日都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倡導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從不放假變成了放假壹天,電視媒體也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關註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過關註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過年的“福”字,端午節的艾草,中秋節的月餅,這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本土文化的損失。沒有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會失去自己的信仰和特色。
當今社會,我們還是要明白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點往往不適合歷史悠久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不能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就像直接的說話方式不能改變中國人的圓滑壹樣,外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壹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凝結,再由後人總結和實踐而形成的。從各種節日習俗中,後人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被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忘,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美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和推廣,從自身做起,堅守中國傳統文化。
高二傳統文化論文選編4傳統文化如同壹個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和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動力,給人勇攀高峰的鬥誌和毅力;傳統文化仿佛是溝通世界的橋梁,向世界傳遞著溫暖和色彩。所以,我想說:讓我們壹起來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近日公布了壹項名為“全球12大最具影響力文化強國”的調查結果。中國排名第二,擁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好消息讓每個人都很高興。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和擁有很多流行現代文化的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但是,當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己是否足夠重視呢?如果不能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這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值得社會關註。現在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朋友,對外國文化的認同度很高。於是我們對“哈韓”“哈日”不再挑剔,對好萊塢電影不再陌生。其實,感受和學習外國文化的精髓並沒有錯。但過度的關註和模仿,必然會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情況值得我們註意。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用文章表達了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願望。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載體之壹,普查和記錄的目的是見證和記錄壹種歷史精神。”是的如果我們失去了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壹直有壹種說不出的痛苦?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傳統節日,保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其他國家搶先註冊。為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堅信懂得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民族,永遠站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無論如何,中國人都忘不了“本”。
“最美女教師”張麗麗在緊急情況下推開兩名學生,卻被車輪碾壓,雙腿被截肢。許多人悲嘆她的行為,但也有人為她感到難過。比起《二十四孝》中類似“葬子養母”的壹些極端行為,這種行為更值得尊敬。
文中提到的與當今社會主義和諧藍圖背道而馳的“傳統道德”註定要被淘汰。如果我們繼承了這些糟粕,壹定會收到法院的“通知”和警察的“手銬”。對於那些垃圾,道德必須被淘汰,毫無疑問。“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為我們描繪了壹個千百年後的男權社會。“纏足”定義了當時的審美標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註定要被巨浪沖刷,雖然它在壹些人心中根深蒂固。——俗話說“青山遮不住,畢竟向東流。”
今天,我們可以用壹千年後的眼光重新審視過去的史實,諷刺當時的文化糟粕,卻不知道壹千年後的後人會用這樣的眼光看待今天的壹切。
壹千年前“精忠報國”的英雄和現在騙津貼的“士兵”形成鮮明對比。過去文化的大部分精華,隨著時間的推移,質量降低,甚至湮滅。
不可否認的是,自從中國敞開大門歡迎外來文化以來,我們就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入侵。隨著新舊思想道德文化的激烈碰撞,新時代的先進文化得以盛行,而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精華大多已經失傳,或改變了原形,扭曲甚至消失,無跡可尋。“聖誕節”、“復活節”充斥著商店的商戰,“七夕”演變成了“情人節”;-真遺憾。
我們承認中國傳統道德中精華和糟粕並存,所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是必然的。中國五千年孕育的不間斷的文化精華,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巨大財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精華。換句話說,這是本,這是源頭。
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道德文化,衡量其思想價值,繼承和發展其精華,保持傳統道德內在的思想形態,維護其精華,將其帶入今天的生活實踐,並在其基礎上構建符合這個時代的道德文化大廈。
別忘了“本”,只是因為我們來自中國。即使外來文化和新思想已經侵蝕了我們的每壹寸土地,我們也不能失去傳統道德的“本源”。這種“淵源”是文明從未間斷的古文化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傳統道德的精髓教會我們如何做壹個正派的人。如果妳已經被新文化浪潮沖走了,這筆看似累贅的財富。請壹定要拿回來。
因為,不管什麽原因,只要我們是中國人,就壹定不能忘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