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Quēpén ST 12【中國針灸大辭典】
3經絡穴缺盆別名天蓋天蓋是經絡穴的別名,即缺盆穴[1][2]。針灸經典。
Quepen漢語拼音Quepen羅馬拼音Chuehpen美國英語譯名破盆各壹個。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ST12日本法律12
莫蘭特E12野夫E12德國M12英國S12美國St12。
缺盆之名為經穴(Quēpén ST 12)[3]。《黃帝內經·蘇靜文琪賦論》出版。別名封面,尺子封面。屬於足陽明胃經[3]。虛即不足,盆為器名。此穴位於鎖骨上窩,形似破盆,故名“缺盆”[3]。主治咳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腫痛、盆腔疼痛、淋巴結核、咳嗽、吐血、胸悶、胸悶、噯氣、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炎、腫痛、上肢麻痹或痙攣、頸部腫脹。
3.1田蓋別名田蓋(針灸經典),尺蓋[4]。
3.2來源《黃帝內經·蘇靜文琪賦論》:各盆短。
3.3漏孔名,盆為器皿名。該穴位於鎖骨上窩,形似破盆,故名漏盆[3]。
不足、赤字、缺陷的含義。《說文》:“盆,昂也。”《急篇》“昂,大腹收口:盆,收口底,寬。”缺盆是指頸下巨骨(又稱“上橫骨”,現稱“鎖骨”)上的凹陷。因其盆狀等形態缺陷,故名缺盆(現稱“鎖骨上窩”)。《金瓶梅詩話》缺盆:“肩下有窩,如盆,橫骨中央有盆孔。”重點是鎖骨上窩,形似破盆。《新正考》有:“缺盆如其骨間肉,凹如盆。”重點是其中,因為缺少盆。[4]
3.4胸部[5]
3.5缺盆穴的標準定位:缺盆穴位於鎖骨上窩中央,距前中線4寸[6][7]。
骨盆缺如位於鎖骨上窩中央,距離胸部中線4英寸[8]。
骨盆缺如位於頸外側區,鎖骨上有壹個大窩,鎖骨上緣凹陷,前中線旁有壹個4寸的開口。坐位或仰臥位取穴[3]。
缺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丟失的盆地點的位置
盆穴缺失部位(足陽明胃經)
缺失骨盆點(肌肉)的位置
丟失的盆地點(骨骼)的位置
3.6采取坐位、後仰的方法,在乳房中線中點、鎖骨上窩取穴。
骨盆缺如位於頸外側區,鎖骨上有壹個大窩,鎖骨上緣凹陷,前中線旁有壹個4寸的開口。坐位或仰臥位取穴[3]。
坐位仰臥位,鎖骨上窩中點時,胸鎖乳突肌選自鎖骨外側凹陷處[9]。
3.7穴位解剖骨盆點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氣管前筋膜、臂叢。上面有橫頸動脈。鎖骨上神經的中支分布,深層在臂叢鎖骨正上方。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正中神經分布。皮下組織有頸外靜脈和面神經頸支支配的頸闊肌。鎖骨上窩由鎖骨後緣的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和鎖骨形成。在窩淺層,頸外淺靜脈經頸深筋膜註入鎖骨下靜脈或靜脈角;深層有臂叢、鎖骨下動靜脈、胸膜尖、肺尖。
3.7.1級皮膚解剖→皮下組織和頸闊肌→鎖骨和斜方肌之間→肩胛舌骨肌(下腹部)和鎖骨下肌之間→臂叢[3]。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7]。
3.7.2穴位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和頸外靜脈的內側支;深層有臂叢和鎖骨下動脈穿過,有面神經頸支分布;深層有胸膜頂或鎖骨下靜脈[7]。
鎖骨上神經中支分布,深層在臂叢鎖骨正上方;上面有壹條橫頸動脈通過[8]。
3.8缺少盆的功效和作用;缺盆有擴胸、益膈、止咳平喘的作用。
缺盆有清咽利膈、散結止痛的作用[3]。
盆是無藏之物,火、水、濕三者缺壹不可,如胃、三焦、大腸、膽經內外循環,許多出入其中,即無藏猶存。但是,針灸是三分,艾灸是三強。因為靠近肺,所以應該不會太多,沒有山谷的深泉那麽深。因為這個點的運用要淺,讓施術者有盆碗的想法,自己先要謹慎。可治呼吸困難、胸熱,但後人要謹守針刺不可過深的戒律,不可服用。[4]
3.9適應癥:無盆穴可用於治療咳喘、喘息、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痛、無盆痛、淋巴結核、咳嗽、吐血、胸中發熱、胸悶、噯氣、肩臂疼痛、上肢麻痹、喉炎、腫痛、上肢麻痹或攣縮。
無盆穴主要用於咳喘、咽喉腫痛、無盆痛和淋巴結核[7]。
無盆主要用於治療胸肺及上肢疾病,如咳嗽、吐血、喘息、無盆痛、胸悶、淋巴結核、癰腫、咽喉腫痛、肩臂疼痛、上肢麻痹等[3]。
缺盆主要用於治療咳嗽、哮喘、缺盆疼痛、胸悶、喉炎、淋巴結核、瘰癧瘤等[8]。
缺盆穴主要用於咳嗽、氣喘、胸中發熱、胸中脹滿;上肢癱瘓或攣縮;無盆痛、淋巴結核、脖子腫、喉嚨痛[9]。
呼吸道疾病:扁桃體炎、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其他:膈肌痙攣、頸部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肩部軟組織病變。
3.10針灸方法3.10.1針灸方法壹般刺0.3 ~ 0.5寸[3][7]。
直針或斜針0.3 ~ 0.5寸[8][9],局部腫痛[9],可消散至上臂[9]。
直刺0.3 ~ 0.5寸,局部酸脹,可釋放至上臂。
註意:不要刺得太深[8],以免氣胸。類比經翼:“孕婦不打針”?。
3.10.2艾灸可灸[3]。
艾條灸持續5 ~ 10分鐘[8]。
艾條灸3 ~ 5強,艾條灸5 ~ 10分鐘。
3.11,與缺盆、鐘山、巨闕合用,具有宣肺止咳、治療咳嗽的作用[9]。
起病突然的失盆和中復可治失盆之痛[9]。
缺盆帶水突和氣棚可治咽腫[9]。
3.12文獻綜述《黃帝內經·蘇靜溫》:瀉熱於胸。
《黃帝內經蘇文》:穿刺陷盆,氣泄,使人咳咳不止。
《黃帝內經·蘇文水熱穴論》:大益、營俞、缺盆、備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
《黃帝內經》五邪:邪在肺時,會引起皮膚疼痛、寒熱、上身氣喘、多汗、肩背抖動。拿它當假的中外蠍子,背在背上挨著三五個內臟,用手壹按,就是壹刺。把盆裏缺的東西拿過去。
針灸經典A、B:肩痛導致寒熱,缺盆是主因。寒熱在泄,胸滿,有大氣。缺盆滿痛者必死,但不死於外崩,不擡肩,患缺盆痛,出汗,喉炎,咳嗽,帶血。腰痛不能俯仰。先取缺盆,再取骶尾部,刺三穴,留七息,艾灸三強,刺得太深,讓人難受。
針灸大獲成功:主要癥狀為歇息急促、胸悶、呼吸困難、水腫、淋巴結核、喉炎、多汗、寒熱、缺盆腫脹、外陷。胸中滿熱,傷寒胸熱。
類比經翼:孕婦禁止紮針。
4經絡穴位的別名天頂天蓋是經絡穴位的別名。也就是天鼎[4]。
穴位天鼎漢語拼音天鼎羅馬拼音天鼎美語翻譯名稱天鼎各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LI17日本法律17
莫蘭特的GI17野夫的德語DI17英國的Li17美國的LI17天頂命名為經絡穴位(Tiāndǐng LI17)[10]。針灸經典。別名天頂、天篷和天體。屬於手陽明大腸經[10]。天空就是天空。技術上來說,鼎是壹種古代的炊具,看起來像是脖子以上的鼎,孔在脖子處,相當於鼎,所以命名為天鼎[10]。主治:咽喉腫痛、喉炎、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病、暴怒、氣阻、咽喉有痰、梅坑氣、瘰癧、甲狀腺腫、頸部淋巴結結核等。
4.1天蓋別名天頂(針灸經典),天蓋[4],天香[4]。
4.2來源《針灸甲乙經》:天頂,在缺頸盆上,直助突,氣棚後壹寸五分。
4.3洞名為天。從意義上來說,鼎是壹種古代的炊具,頸部以上形似鼎,穴在頸處,相當於鼎,故名天鼎[10]。
上帝,有頂義,至高無上。鼎,三腳雙耳,是古代的寶物和炊具。它的形狀有兩只耳朵,下面有三只腳。脖子後面的脊椎骨中間有個突起,看起來像腳。天在腰以上,頭頸位置高。脖子上的每壹個點都是以天空命名的。頸部肌肉在此點兩側突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頭圓如人間天,故名,稱之為吸入天氣的貴重門戶。鼎是祠堂裏的重型武器。雖然處於顯赫的地位,但並無突出的政績,常被封閉,所以此穴又稱為“天蓋”。[4]
4.4頸部[4]
4.5天頂穴定位標準:天頂穴位於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後緣,喉旁,伏突穴與失神盆連線中點[6][11]。
天頂位於頸部外側,伏突穴下1寸,胸鎖乳突肌後緣;或取浮圖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處的穴(醫宗金鑒)[2]。此外,他還說,“在沒有盆的情況下,把它拿直,在空氣棚後面壹寸五分。”(針灸經典);“在那些缺少壹個盆地和直立,被困在煤氣棚後壹英寸。”(太平盛慧芳);“把(直)放在缺頸盆中突起後壹寸”(銅仁穴位針灸圖解);“扶程後壹寸半,遇民後三寸;壹種方法是取咽喉旁四寸五穴”(《循經紋理穴》)[2]。
天頂位於頸部,橫平環狀軟骨,胸鎖乳突肌後緣。端坐,微擡頭部取穴【10】。
天頂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地位
天頂穴的位置
天頂穴(手陽明大腸經)的位置
天頂穴(肌肉)的位置
天頂穴(骨)的位置
4.6法天頂位於頸部,環狀軟骨橫平,胸鎖乳突肌後緣。端坐,微擡頭部取穴【10】。
坐位,頭微斜,喉結旁3寸,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間突起下約1寸,水突水平。選擇胸鎖乳突肌後緣時【12】。
4.7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後緣、臂叢神經位於天頂穴下。皮膚由頸叢的鎖骨上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有頸闊肌和頸前淺靜脈,頸闊肌受面神經頸支支配,頸前淺靜脈為鎖骨下靜脈的分支。針刺穿皮膚淺層和皮下組織,從胸鎖乳突肌後緣至神經根融合處和臂叢深支。胸鎖乳突肌受腦神經副神經支配。
4.7.1級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後緣→斜角肌間隙[10]。
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椎前筋膜[11]。
4.7.2穴位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頸橫神經;深層有臂叢,分布有其分支、面神經頸支和頸升動脈[11]。
有鎖骨上神經,就像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過來源,深層是膈神經,頸外淺靜脈穿過[2]。
4.8天定穴的功效與作用天定穴有清咽、理氣、散結的作用。
天鼎利咽調氣[10]。
按照“丁”字的意思,工作在水火之中。養生之家以此調和水火。這個點的作用是調和,不是征服。從無形中消除大禍,造福國家的,叫和解。此穴主要用於治療急怒、氣滯、咽部脹滿、喉痹、煩躁不安、消化不良、喉中呱呱等火證妨礙喉咽。借此點解封。[4]
4.9適應癥天頂穴主要用於咽喉腫痛、喉炎、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病、突發性發作、氣阻、喉痹、梅坑氣、瘰癧、癰氣、甲狀腺腫、頸淋巴結結核等。
天定穴主要用於咽喉腫痛、暴怒、氣滯、梅花氣、瘰癧[11]。
天鼎主要用於口咽疾病,如突發癰腫、氣阻、喉炎、咽部腫脹、吞咽困難、扁桃體炎、喉炎、舌骨肌麻痹、聲帶疾病、瘰癧癰[10]。
天鼎主要用於治療突發性嗆咳、咽喉腫痛、癰腫、瘰癧等[2]。
天鼎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突然咳嗽、咽喉有痰、癰瘰癧[12]。
針灸不常用天頂穴[4]。
耳鼻喉系統疾病:甲狀腺腫、喉炎、舌骨肌麻痹;
其他:頸部淋巴結結核、扁桃體炎。
4.10針法4.10.1針法壹般直接刺0.3 ~ 0.5寸[10][11],引起局部酸痛,針感散至咽喉。
直刺0.5 ~ 1寸。[2]
直刺0.5 ~ 0.8寸,局部酸脹,散至咽喉[12]。
4.10.2艾灸可用[10][11][12]。
艾條灸1 ~ 3強;或者艾條灸3 ~ 5分鐘。[2]
艾條灸3 ~ 5強,艾條灸5 ~ 10分鐘。
4.11配合天鼎和使,有寧心開竅的作用。治失音[10]。
天鼎聯合趙海治療慢性咽炎[10]。
天鼎與古、呈貢、太西合作初期聲帶麻痹[10]。
天鼎配合曲池、舒歌治療喉梗阻[12]。
天鼎與顧、廉泉、太、天突等藥同用治咽喉腫痛[12]。
天鼎配合五谷、承漿、自然能力治愈沈默[12]。
天鼎,與芪麝和、舒歌同用,具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之功,主要用於治療咽喉阻塞、哽噎、腫脹、消化不良。
4.12文獻綜述《針灸經典甲、乙》:驟怒而噎,咽喉不通而咽痛不能停,飲食不能停。
針灸大成:主要癥狀是突然氣滯,咽喉腫痛,不得休息,吃不下飯,喉中響。
“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天鼎、七舍、舒歌,主要咽喉阻塞,噎腫,飲食不能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