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保持正氣重在脾胃

保持正氣重在脾胃

保持正氣就是保持精、氣、神。從人體生理功能的特點來看,維持精、氣、神的根本在於保護脾腎。《脾為後天之本論》說:“故良醫必為其本負責,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之本在腎,腎應為北方之水,水為天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應為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生理上,脾腎關系非常密切,先生後得,後天充盈自然。健康的脾氣必須依靠腎陽的溫暖;腎精充盈,有賴於脾所產生的水谷精微的滋養。為了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壹,維護脾腎是非常重要的。

(1)護精護腎

腎的本質支配著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編書腎論》說:“人有腎,如樹有根”,明確指出了腎精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扶正固本從腎開始。正因如此,古人反復強調腎精的盛衰與人體衰老的速度直接相關。因此,歷代養生專家都把保存精子、保護腎臟作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自主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腎虛可導致這些方面的功能元素發生紊亂,也可引起遺傳裝置的改變,從而廣泛影響機體的多種功能,表現為病變和早衰。大量的臨床資料報告表明,性欲過盛,精血流失過多,會引起身體虛弱,多種疾病,早衰或早逝。由此可見,重視“腎”的護理,對於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抗衰老具有積極的意義。至於滋腎養精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如節欲養精、運動保健、導腎補腎、按摩補腎、食療藥物調理等。通過調節腎氣和腎精,可以協調其他臟腑的陰陽平衡。腎元氣充沛,有利於元氣的運行,增強機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自然。

(2)調理脾胃

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長壽的重要因素。正如《凈月全書》所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就活,沒胃就死。所以,壹個養生者,壹定要把脾胃放在第壹位。”《書編·臟氣臟德》雲:“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也。”可見,健康的脾胃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

脾胃是水谷之海,能益氣化血。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如魏瑩、氣血、津液、精氣等。,都生於脾胃,脾胃健康旺盛,化生之源充足,臟腑功能強大。脾胃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的協調可以促進和調節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和平衡。個人元氣是健康的基礎,脾胃是元氣的基礎。李東垣闡述了“人之本在脾胃”的思想,提出了脾胃損傷導致元氣下降,元氣下降導致壽命損失的觀點。所以《脾胃學說》說:“真氣又稱元氣,是先於身體而生的精氣,沒有胃氣就不能得到滋養。”元氣不飽滿,正氣就弱。東原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正好說明脾胃虛弱是百病之主,所以調理脾胃,扶正固本也是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調節全身狀態,防止衰老。從治療的角度來說,調理脾胃有著廣泛的應用。除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外,在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婦科、五官等多種疾病中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可見,脾胃是生命健康之本,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脾胃的護理。調理脾胃的具體方法極其豐富多彩,如飲食調理、藥物調理、精神調理、針灸推拿、氣功調理、日常休息放松等。,都可以達到健脾和胃,調理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調腎素在於養精,調和陰陽;呵護脾胃在於加強運化,補充元氣。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方法。正如《本草綱目》所言:“善養生者進,不善養生者出。支持外界的人是真實的,他們是急功近利的,是貪財的,是無拘無束的,卻不知道外面其實是內心空虛的。滋養良好者,滋養內,使臟腑相安,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宜。所以莊周說:“人可畏,不知戒。如果能壹直像人壹樣恐懼,疾病為什麽會開始,人生考驗會有多長?聖賢以形開悟,愚人以病無知,牛逼無比。“這裏的‘養裏’,就是強調精血的滋養,重在脾腎,這是培養和補益正氣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