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養是指理解和能夠做出個人決策、參與公民和文化事務以及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過程。科學素養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社會和個人生活。科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必要的、可持續的科學素養。生命科學是科學的壹部分,因此生物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教師應努力使所有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後都有機會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人。通過生物的學習,期望學生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發展:
壹、科學態度和科學世界觀:科學態度是指人們基於對科學知識的正確認識和對科學發展的理解而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習慣,包括好奇心、誠實性(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合作性和創造性(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學習)。科學世界觀體現了科學家對科學的壹些基本信念和態度,包括:第壹,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第二,科學知識是不斷變化的;第三,科學知識的主體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第四,科學不能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
二、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1,科學探究不僅僅是科學家的方法和技巧。
如果壹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親身經歷過科學探究活動,那麽當他離開學校時,他可能會對生物產生深刻的印象。新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都有壹些給定題目的探究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在參與探究時,學生應掌握科學探究的壹般技能,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科學探究在過程中比在結果中更重要。學生探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僅是掌握生物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壹般方法,讓他們親身體會科學家是如何困惑問題的,如何假設問題的“答案”,考慮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逐步養成探究的態度、方法和思維品質。
2.科學思維方式包括形式邏輯思維、辯證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三、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生物課程對學生進行STS教育,旨在突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即教育教學內容的出發點不局限於科學知識本身,還強調它們之間的關系。
四、生物學知識與技能:生物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生物學概念、原理和規律。讓學生掌握壹定的生物學知識也是生物課程規定的基本任務之壹。在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應獲得有關生物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和生物技術的基本事實、原理和規律,對生物學的全貌有壹個大致的了解。生物學課程應該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現代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現代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影響,也包括消極影響。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或實踐活動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使學生具備運用知識的能力,是知識領域的另壹個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