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365-448),上谷(今屬北京)長平人。出身於北方士紳,年輕時學五鬥米道,後從呈貢行到華山禪院。後來,據說太上老君封石天為輔佐北魏太祖(423-452年在位)。為了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他對張道陵、張衡、張魯祖孫三人創立的石天道教教義進行了改革,並改組了宗教組織,史稱新石天道教。他實現了道教與政權的結合,使道教成為北魏政權的國教,把道教的發展推向了壹個高峰。
據舒威說,寇謙之從小就喜歡童話?《史記·勞誌》記載寇謙之學張魯(?-216),但是沒有影響。由於內心對道教的渴望,他被感動到了天上,壹位神仙下凡,帶領他進入華山、嵩山修行。七年後,寇不敢吃程公興給他的藥,因為他覺得那藥很臭。程公興因此告訴他,他不能成仙,但在政治上可以做皇帝的老師。寇聲稱他曾兩次見到仙人,並給了他壹本天書。第壹次是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謙之五十壹歲時,太上老君親自來到嵩山,授石天之職,賜《雲中新枝誡》二十卷。請他傳此經典,清理道學,除三假法。此外,還給出了說服和引導的公式和方法。正統道教典籍《老君吟誦》主要包含了石天道的戒律和教學規範。陳認為這可能是《念經新枝在雲端》戒律的殘跡。
第二次,泰昌八年(423),寇五十九歲,太上老君的玄孫李普文來到,賜給他太保的《九州真師》、《鬼療師》、《平民療師》、《逐步石天》等四部錄,還頒贈《天庭三真錄》,又稱《錄真經》,六十余卷供使用。並讓他協助北方太平鎮軍修建靜輪宮。
泰常八年,因為宰相崔浩(381?-450),寇受到北魏皇帝的重用。寇謙之在中嶽嵩山為太武帝祈福(440)。據記載,他對天地深有感觸,太上老君賜太武皇帝“真和平親王”的稱號,賜他帝冠和福符。因此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元年。兩年後,寇謙之邀建靜輪寺。太祖皇帝親自走上神壇供奉。此後的北魏皇帝即位,都進行了這壹盛大的宗教儀式。446年,建議太祖滅佛,但寇反對。寇謙之死於太平真君九年(448),享壽八十三。他輔佐太祖二十四年,是新石天道教最繁榮的時期。
舒威有寇謙之的神仙理論。《老子》解讀。上界三十六重天,每壹重天都有宮,宮中有神。其神仙譜系與五鬥米道信仰完全不同,神與神之間的等級和隸屬關系更加明確。他所信仰的神仙也不同於南方葛洪以及後來陶弘景(456-536)在《董璇靈寶真靈方位圖》中所提到的神仙。
寇謙之將道教的養生思想與佛教的輪回觀念相結合,提出了新石天道教的長生之道。道教提倡修形,註重現世的修煉,但寇將輪回的概念引入道教,認為人前世所做的事對現世的修煉影響很大。寇謙之的主張讓信徒們多了壹點成仙的希望,那就是,即使今生的修煉不能成仙,也可以把功夫積累到下壹世。使道教從此生而不朽,增加壹代代不朽的理想。寇謙之強調神仙需要神仙教他方法,給他藥,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勸太武帝建靜輪殿,壹定要達到聽不到雞犬叫的高度,以方便神靈下凡和與他們交接。
歷史上,寇謙之改革後的道教被稱為“新石天道”,相對而言,由於他從少年時期就學習了石天道和張魯,所以被稱為“老道學”。他改革舊道教、建立新道教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以下五點:
第壹,整頓青年團組織
在石天道教的組織中,“石天”是石天道教領袖的稱號,由張道陵的後代繼承。而“獻酒”是天師道各級幹部的稱呼。他反對繼承石天和酒祭,否定張衡和張祿作為石天的地位。這就為他自己的天師地位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解釋。
二、取消米租稅制度
同時,寇謙之廢除了祭祀酒的世襲,並宣布租米錢祭祀酒的稅是三假法,必須革除。道教官員在為信徒提供酒來教授治病和祈禱的行為時不得收錢。寇的措施不僅符合統治者的立場,而且可以糾正官員貪錢的不正之風,減輕道民的經濟負擔,有助於邪教的正常發展。
第三,反對男女合氣術
道家所實行的男女合氣術,又稱“房中術”或“黃赤之道”,本來就是壹種強調節制、留下好人種子的優生方法,也是壹種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方法。寇謙之反對男女合氣術的理由,重在維護社會風氣。由於壹些道士假借房事之名,將男女養生之法變成淫穢藝術,房事藝術失去了禁欲、珍惜的積極意義,變得不道德。壹些道官虛假傳播張道陵傳授的黃赤芳之術,授人以夫妻,奸淫幼女,對道教有害無益。於是,寇謙之決定廢除男女合氣之術,禁止男女官員練黃赤之道,改為清異之法。
第四,加戒律,倡倫理
寇謙之的新道家主要是講禮的。為了維護邪教的紀律性,他吸收了許多儒家禮法,主張父慈、子孝、臣忠。對道官和道人應遵守的各種戒律都有詳細的規定。在眾多戒律中,寇堅決反對其後的起義行動,尤其是民間發起的反* *行動。寇謙之戒律的內容既包括宗教實踐準則,也包括符合統治者需要的尊君禮儀。
動詞 (verb的縮寫)改進宗教儀式
寇謙之非常重視齋戒儀式,認為只有修鏈、餌、破谷、導等方法只能治病,不能成仙。想長生不老,就要念經拜神。想學佛長生的人,就要在戒律下努力,建立齋戒香火,齋戒後動天下,才能長生不老。寇謙之為了誦經、守戒、焚香齋戒,進行了壹系列的齋戒儀式,如官官齋戒、官民求願齋戒、道人犯法齋戒、治病齋戒、渡死齋戒、三會齋戒等。
此外,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鐘高月陵之歌》碑,壹般認為是寇謙之所作,記載了寇謙之拜中嶽廟、傳道士的事跡,對世人研究中嶽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寇謙之借助北魏拓跋政權的力量,對張道陵創立的石天道進行了改革。北魏皇帝登上道教神壇象征登基順天命,道教成為國教。這是寇宗教實踐的成就,也是他在道教發展史上的成就。然而,隨著他的去世,“新石天道”也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