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龍舟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節,黑龍在天空中度過七夜,這是龍飛的日子,正如《易經·甘瓜》第五首詩所說,“飛龍在天”。中午,龍星既是“贏”又是“對”,是好運的象征。
端午節,最初是南方先民創立的,是祭拜龍的祖先的節日。傳說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跳入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也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的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古代先民選擇“龍升天”作為祭拜龍族祖先的吉日,並註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時令時尚。端午節被認為是壹個“邪惡的月亮日”,起源於中原北部,是為了紀念屈原和其他歷史人物。端午節習俗的形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壹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地方誌中:“仲夏端午亦稱五月五日,與夏季的至日相同。”段,古漢語有始、初之意,稱為“端午”,即“第五日”。《說文解字》:“段也是萬物誕生之題”,意思是“段”的意思是開始,所以五月初五稱為“端午”。《歲時廣濟》說:“都城塵民以五月初壹為第壹端,初二為第二端,數為偶數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頭幾天稱為首尾相連。因此,五月的第壹個下午被稱為端午節。但是端午節的習俗早就有了,比如賽龍舟和祭祀的習俗。
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設置天幹地支,承包天地命運。古代人用天幹地支來表示日歷年、日歷月、日歷日和日歷時間。根據歷法,按照十二地支的順序,五月稱為“午月”,午日稱為“重午”,所以端午節也叫“端陽”。
端午之初,主要流傳於吳越南部,以“圖騰祭祀”的形式出現。古代先民以“龍”為圖騰,選擇在端午節祭祀,其實是當時祭拜龍族祖先的節日。
端午節健康原則
中草藥忌毒邪。
端午期間不得不說艾草。它是壹種藥用植物,味苦,性溫無毒,具有溫氣血、散寒濕、芳香避穢的作用。據說民間有“吊艾人,穿,喝艾酒,吃艾糕,抽”的風俗。有的人還在大廳、床頭等地方掛艾草。端午節期間,空氣濕潤,艾葉清香,能去除有毒氣體,清除汙物,凈化空氣,保持室內清潔衛生,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民間有句話:艾草能治百病,招萬福。掛在門上可以祛除各種毒物,使人健康。所以古人說“艾”可以“辟邪”。至今有“家有Ai三年,大夫不用來”的說法。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水煎服後,可當茶喝,也可泡酒喝,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以預防疾病。
飲食可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
古代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雄黃的藥性在《本草》中早有記載。雄黃味辛溫,有殺蟲毒、燥濕殺蟲的功效。因為端午節後進入高溫季節,各種病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滋生。這個時候用雄黃殺蟲解毒防病最合時宜。
每年到端午節,人們都有吃粽子的習俗。相傳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殉難,以表達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人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俗。北方的江米棗粽子以甜素和涼性為主。在南方可分為兩類:蘇式餃子包括糯米、紅豆、豆沙等素餃子,也有鮮肉、火腿等肉餃子;廣式粽子多為肉食粽子,如叉燒蛋黃、豬油豆沙、鮮肉蛋黃粽子等。
雖然中國南北方粽子的風味、特點、做法各不相同,但糯米和粽子葉是主要材料。祖國醫學認為糯米是壹種很好的食物,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據《本草》藥性分析,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粽子的成分也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如大棗、紅豆、綠豆等。有補血、安神、利尿、解毒的功效,而火腿、鴨蛋黃、鮮肉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
更值得壹提的是,用來包粽子的葉子更加精致。北方多使用蘆葦葉,南方多使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有很好的藥用功能。比如蘆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能清熱、除煩、利尿、解毒;荷葉可以清熱、利尿、和胃。
端午剛過長夏,吃粽子可以平衡清淡,平衡清化,真是及時食補,食療的妙方。當然,吃的時候要有節制,糖尿病人、老人、小孩不宜多吃。
運動調節氣血。
端午節是壹年中陽氣最充沛的時候,天氣也比較沈悶。如果工作壓力大,人體生理氣血運行不暢,容易煩躁抑郁,心悸胸悶。情緒的變化會影響臟腑功能,也會導致精神疾病,如喜悲、怒傷肝、悲傷脾等。夏季養生要使脾、胃、心、肺通暢。所以除了藥物、飲食、安心之外,還要同時加強鍛煉。全身氣血運行順暢,可以增強心肺功能,調節脾胃新陳代謝,調理氣血循環,憂郁的情緒也會隨之消融。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1.意思是尋找壹個孩子
在端午節期間,人們會互相給對方九個粽子,這意味著乞討兒童。九子粽子是粽子的壹種,就是九個粽子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狀各異,非常漂亮。和九種顏色的絲線綁在壹起,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子多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比如母親給出嫁女兒的禮物,婆婆給自己婚禮的禮物。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所以民間有吃“粽子”可以生兒子的習俗。“粽子”是“眾多兒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2.趕走惡龍
《初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夜裏夢見壹個自稱三閭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對他說:“妳祭祀的東西都被河裏的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起來,用五色絲線系上。龍族_就怕這兩樣東西,妳就不用再擔心被龍族消滅了!”於是,人們就用“葉子裹小米”做了“角小米”。代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端午節食品。
3.光宗瑤族
因為“粽子”和“宗”的音接近,所以端午節吃粽子就是“孝敬祖先”的意思,所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粽子。
4.紀念屈原
相傳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地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用竹筒把大米扔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去祭奠。這就是我國早期粽子——“統宗”的由來。
5.名利雙收
因為“粽子”和“鐘”音相近,取古代“功名”之意,意為_ _ _ _ _ _ _ _ _。通常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在秋天舉行,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可以暗示想取得功名第壹名的人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