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知(1906年2月-1968年6月),浙江諸暨人。中國骨科的開拓者,中國骨科醫學的奠基人。
從小勤奮好學。1925,考上上海滬江大學。此後,他被北京協和醫學院錄取。65438-0938年赴美國波士頓大學深造,回國後繼續在協和醫學院任教。1942期間,北京協和醫院被侵華日軍占領。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的方先知拒絕為日本侵略者效力,毅然離開北京協和醫院,遷居天津。1944年8月,天津市骨科醫院成立,並擔任首任院長。1950,第壹批加入抗美援朝醫療隊,奔赴前線搶救傷員。為了培養骨科人才,1952年,方先知和同事聯名上書中央衛生部,申請開辦骨科醫師高級培訓班。65438-0953,方先知受衛生部委托在津開辦全國骨科醫師培訓班。1957創辦《骨科培訓課程通訊》,是國內第壹份骨科專業期刊。《天津醫學雜誌》骨科副刊發展後演變為《中華骨科雜誌》,為促進骨科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做出了突出貢獻。1968於6月29日辭世,享年62歲。
方先知為骨科醫療做出了很多貢獻。1951年,他開創了骨與關節結核治療的新方法——病竈清除療法治療骨與關節結核。此外,他將骨科分類,建立了現代骨科體系;他對骨腫瘤的分類簡明扼要,稱之為“模式分類”;他在國內首創了“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治療,大大提高了關節骨折的治愈率和功能恢復率;多次監測療效,推廣中西醫結合骨折療法。
中文名:方先知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縣
出生日期:1906年2月24日。
死亡日期:1968年6月29日。
職業:醫生
畢業院校:北京協和醫學院
主要成果:首創“骨關節結核病竈清除療法”
代表作:骨科進修班通訊
簡歷
1906 2月24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25畢業於杭州秀洲中學。
1925—1928,就讀於上海滬江學院生物系。
1928—1933,就讀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後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
1933-1940在北京協和醫院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教授。
1938去了美國,在波士頓大學讀書。
1942年7月,天河醫院在天津成立。
8月,1944,天津市骨科醫院在天津成立。
1952—1968,天津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天津醫學院教授。
1968年6月29日在天津因肝癌去世。
生活經驗
中國骨科先驅、天津市骨科醫院創始人方先知教授,1906年2月24日出生於浙江諸暨縣,自幼好學。中學時就讀於杭州秀洲中學(現嘉興秀洲中學)。65438-0925進入上海滬江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生物系學習3年,完成醫學預科課程。1928就讀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當時的協和醫學院是中國最高的醫療機構,以高質量著稱。每屆學生不多,只有二三十人,學制和醫學預科長達8年。學生是精挑細選的,必須有紮實的生物、數學、物理、英語基礎。在三年醫學預測和五年嚴格訓練的基礎上,方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全部基礎醫學和臨床課程。畢業後留校擔任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講師,深受各級醫生的尊敬和愛戴。65438-0938,赴波士頓大學深造,回國後任協和醫學院教授。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學院被迫關閉。方最初與的幾個老同學來到天津,創辦了天河醫院(即天津醫院),並自己主管普外科和骨科。後來由於骨科病人的需要,在當地士紳的贊助下成立了天津骨科醫院。這兩家醫院雖然是私立的,規模不大(骨科醫院最初只有10張床位),設備不全,但基本遵循協和醫院的制度,力求病歷書寫、實驗室檢查、手術、手術前後處理的規範化。方先知不僅親自承擔繁重的醫療任務,還參與壹些管理甚至實驗室工作。因為醫術高超,短短幾年在天津小有名氣,病人越來越多,床位也越來越多。這兩家醫院的建立,充實了天津的醫療力量,解決了許多疑難重癥。
為了充分發揮壹些醫學專家的作用,天津市政府在原有醫院的基礎上建立了壹些專科醫院,如將馬醫生醫院改為人民醫院,以骨科和腫瘤科為主。方賢被聘為這家醫院的骨科主任。醫院成立後不久,骨科迅速從無到有發展為四個病區,100多張床位。如此大規模的專科醫院在當時並不多見。方先知還受聘為新成立的天津醫學院的教授。天津市人民醫院骨科經過短短幾年的籌建,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多學科交叉的科室,躋身國內壹流科室之列,贏得高度贊譽。
方先知努力辦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醫學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和衛生部的表彰。1962天津市國家科委通過鑒定,高度評價方先知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重要科研成果。
文革期間,方首先被迫害。1968年6月29日,方先知因肝癌在天津市第壹中心醫院去世,享年62歲。10年後,1978年夏,在天津烈士陵園為方先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京津各界代表及生前好友約600人參加。
醫療技術
高尚的醫療風格和高超的醫療技術
方顯在醫療上壹直都很勤奮負責,幾十年如壹日的熱愛著自己的職業。平時對病人總是和藹可親,對病人不分貴賤,壹視同仁。
方顯學識淵博。骨科在分支不細的情況下,還沒有完全獨立於大手術。方賢不僅在自己的骨科專業上有著深厚的造詣,在壹些相關學科上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如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他能熟練地進行腸、胃、腎、前列腺甚至開胸手術,可以說是多功能的。方顯在壹些醫學基礎學科也有紮實的基礎,如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他對疾病的診斷不是單純依靠經驗或化驗報告,而是在掌握充分可靠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鑒別和歸納。例如,對於骨腫瘤,他強調臨床癥狀、X線表現和病理特征的結合。他經常親自觀看病理切片,了解腫瘤細胞的來源、形態特征和生物學行為,經過反復研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
方先知術前對每壹位患者都做了詳細的檢查,反復考慮是否適合手術,然後制定手術方案,選擇最佳方案,並根據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方先知特別強調,壹個好的外科醫生不應該只是外科醫生,而應該是會動手術刀的內科醫生。也就是說,壹個外科醫生需要雙手掌握,不僅要做手術,還要處理壹般的醫療情況。方先知不僅重視手術本身,而且非常重視每壹個病人術前、術後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與病人及其家屬交談,讓他們了解手術的目的及其預後,從而堅定病人的信心。提前對所有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進行詳細講解,取得良好配合。
每次做手術,方先知總是提前進入手術室。他經常親自指揮麻醉,插入氣管導管,給病人擺位,提前標記手術切口的位置。手術從容不迫,解剖分明。方先知在手術中小心地止血,手術區域是清晰的。他的名言是“不止血,不前進”,努力把手術對患者的傷害降到最低。方先知從不放過手術的任何壹個細節,自始至終參與手術,直到患者傷口縫合、包紮好才離開手術室。術後經常走訪患者,提醒主管和下級醫生註意術後可能發生的情況,特別強調術後功能鍛煉,爭取早日康復。手術後,效果非常好,病人很快恢復了工作。
方先知在技術上追求完美,從不滿足於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他緊跟國外科技發展的先進步伐,不斷吸收、消化、創新。他通過大量的案例觀察過去長期使用的方法,壹旦發現不足或從文獻中發現更好的方法,他會毫不猶豫地改進舊方法或引入新方法。他在工作中壹直實事求是,從不掩飾自己的缺點,甚至不否認自己當初堅持的是正確的。雖然他暫時不理解別人提出的新方法,但他從未拒絕過,而是親自觀察了壹段時間。壹旦被證明有效,他就積極支持,並在理論和技術上使之更加完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應用和推廣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方先知經常帶領科室醫師討論出院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斷總結經驗。他從不放過漏診、誤診和治療不當造成的嚴重失誤或事故。他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認真作風,不僅是教育人,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註意,引以為戒。
為職業培訓人員
方先知壹向重視培養人才。他特別強調基本的功夫訓練,比如寫病歷,定期體檢,基本的外科手術。他還經常用英語術語來提高醫生的外語水平。每個周日上午,他總是和壹些專家壹起參加例行查房,晚上,他和壹些專家主持臨床病理會議。這個時候,小小的天河醫院護理大廳裏總是擠滿了求知若渴的中青年醫護人員。
建國初期,沒有大外科這個專業,專門做骨科的人也很少。方先知深感中國要發展骨科,就要大力培養人才。1953年,在方先知的積極建議和倡導下,成立了天津醫學院全國骨科醫師培訓班,教學基地設在天津市人民醫院。當初人力物力嚴重不足,也缺乏舉辦高級進修班的經驗。方先知充分調動了天津市骨科界的力量,如期開學。前幾名學生入學要求嚴格,至少有5年臨床經驗,很多都是主治醫生以上,甚至是主任或副教授。方先知親自詢問了教學計劃、課程設計和具體安排。他不僅親自講課,還寫講義。經常聽別人講課,提出建設性的建議。親自審閱修改別人寫的講義,每年都要新的內容。方先知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學習。除每周教學查房和門診會診外,所有課程都安排在下午4點以後,絕不會影響門診和病房的工作。除了每周兩次的系統講座外,還安排了臨床病理會議,由醫院各級學生和各級醫生輪流發言。經過充分的自由討論,病理學家將宣布活檢或屍檢結果,最後方先知將做總結發言。實踐證明,這是壹種非常生動的教學方法,有助於提高疾病的鑒別診斷能力。
方先知每周教授外科手術,講解壹些常見的骨科手術,從麻醉、體位、切口、暴露水平到切除或固定方法。事後,詳細的手術記錄被整理出來,印成壹本書,成為很好的實用教材。
經過壹年緊張系統的學習和認真嚴謹嚴格的刻苦訓練,進修班學員在原有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掌握普通骨科的基礎知識和技術,還學會了壹套病理分析和科研方法。國內多位知名專家畢業於天津市骨科醫師培訓班。
博學和學術貢獻
方先知在骨與關節結核的治療、骨折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腫瘤的分類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早在1947年,方先知就首創了基於抗結核藥物應用的結核病竈清除法,制定了壹套從手術入路、病竈清除、植骨融合到術後石膏固定等全身主要關節的操作規程。重點是在改善和加強患者壹般情況和系統應用抗結核藥物的基礎上,盡可能徹底清除結核病竈。所謂病竈清除,是指清除死骨、膿腫和幹酪樣物質,清除肥大的滑膜和纖維化的瘺管,鑿除硬化的骨腔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職業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單純切除、植骨、關節融合等。對合並脊髓壓迫的脊柱結核患者同時行減壓融合術。術後繼續長期使用抗結核藥物,加強營養和固定。這種手術的優點是療程大大縮短,既治愈了疾病本身,又保留了患部的全部或部分功能。隨著手術方法和技術的不斷改進,四肢及單純性脊柱結核治愈率達95%以上。90%的脊柱結核合並截癱患者也恢復了健康。
以前臂橈尺骨折為例。過去西醫認為這兩塊骨頭的雙骨折很難達到良好的復位,壹般中醫的傳統復位方法也很難避免移位。方先知觀察了連接橈尺骨的骨間膜的功能,發現前臂在中立位(既不是旋前也不是旋後)時,骨間隙最寬,兩個骨幹的中間部分距離最遠,骨間膜上下緊張,刮尺骨的骨間脊相對。從這壹現象中,他得到了啟示:骨折後如果骨間膜完整且有張力,則橈、尺骨幹最穩定。在前臂雙骨折的治療中,首先在中立位牽引下將前臂分割成骨,然後在前臂背側兩骨之間放置兩塊加壓墊,並在前臂掌側、背側、橈側和尺側加四塊小夾板,以保持骨間膜的張力,控制旋轉位移。方先知等人還根據太極拳中小雲手和大雲手的動作,設計了壹套前臂骨折後的練習,使前臂骨折患者既能避免前臂旋轉,保持骨折端穩定,又能保持肩肘關節活動。經過這種復位和訓練,原本復雜的骨折治療變得簡單,成功率達到90%。
對肱骨骨折、股骨幹骨折、脛腓骨骨折及相鄰關節骨折,在“動靜結合”、“筋骨並重”的原則下,建立了自己的治療方法,形成了完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體系。骨腫瘤的分類骨腫瘤的種類很多,壹直以來都有各種各樣的分類方法,但往往比較復雜,壹般臨床醫生很難掌握。方先知把它分為壹級和二級。原發性腫瘤分為基礎骨組織(包括骨、軟骨、骨膜等。)和骨附屬組織(包括血管、脊索、骨髓等。).每種又分為良性和惡性腫瘤。繼發性或轉移性骨腫瘤都是惡性的,包括癌癥和各種肉瘤。這種分類法被稱為方分類法,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國被廣泛使用。隨著腫瘤組織化學、免疫學和超微結構研究的發展,這種分類並不完善,不能反映腫瘤組織的起源和生物學行為。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方法簡明易懂,易於掌握,對指導治療和估計預後有壹定的作用。
方先知經常在骨科的各個分支提出壹些新的想法或進行壹些技術改進。是國內首次介紹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學者。早在1949就在ChineseJournalofMedicine(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過相關論文。他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病理是纖維環破裂,導致腰神經根受壓。所以這種病應該叫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方先知曾將其分為周圍型、中央型、混合型、兒童期型和骨炎型。他認為跟骨結節增厚、肥大,跟腱和跖腱膜附著處骨質明顯增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壹種。雖然強直性脊柱炎被列為獨立的疾病,不再屬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心型,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分類在當時還是有壹定意義的。
勤於寫作
方先知壹生撰寫或參與撰寫並發表了85篇論文,主要論述骨折、骨關節結核和骨腫瘤的治療。早在1936 ~ 1941,方先知就在《中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胃腸道、破傷風等普外科和骨折治療的文章。方先知的專著有《骨與關節結核病竈清除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分別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在1956、1966出版。還參與了黃家思主編的《外科運動醫學篇》的編撰。
1963年9月,方先知作為中國醫療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第20屆國際外科年會。會上,方先知用英文宣讀了《骨與關節結核病竈的治療》和《前臂骨折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篇學術論文,介紹了我國骨科的最新成果。65438年至0964年,方先知隨中國醫療代表團參加了在開羅舉行的第壹屆亞非醫學會議,會議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為了促進骨科學術交流,推廣先進經驗,方先知在1957創辦了《骨科進修班簡訊》。1961年,雜誌更名為《天津醫學雜誌骨科增刊》,是當時國內唯壹的骨科學術刊物。198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成立後,委托天津承辦《中華骨科雜誌》,為雙月刊,每期2萬余冊。
主要論文
1方先知,郭菊玲,周英青。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附47例臨床分析)。外科雜誌,1952,1 ∶ 20。
2方先知、陶泰、郭菊玲。骨與關節結核的病竈清除治療。中華外科雜誌,1957,5 ∶ 90。
3方先知等人的骨折。天津醫學院骨科培訓班簡訊,1957,8: 115。
4 .方先知等. 659例骨折脫位病例分析。天津醫學院骨科培訓班簡訊,1958,2: 16。
5方先知,等。河北省骨科十年成就。天津醫學雜誌,1959,1 (4): 278。
6方先知。骨關節結核的臨床研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論文。中華外科雜誌,1959,7: 985。
7方先知,尚天宇,吳誌清,等。前臂嚴重缺血性攣縮的防治。中華外科雜誌,1960,8: 264。
8方先知。“局部外固定”外骨折的觀點和應用。天津醫藥,1961,3: 171。
9方先知。新鮮骨折怎麽處理?天津醫學骨科副刊,1962,6 ∶ 1。
方先知,10。論斷裂管理的原理和理論基礎。天津醫學雜誌,1962,4 ∶ 125。
11方先知。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術討論會紀要。天津醫科大學骨科進修班簡訊,1962,6: 251。
方先知,12。新鮮髕骨骨折如何處理?天津醫學雜誌骨科增刊,1963,7 (1): 1。
13,顧,尚天宇,中西醫結合治療雙前臂骨折的研究。中華外科雜誌,1964(補充):126。
14方先知,等。骨與關節結核病竈清除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5方先知。見:黃佳思,編輯。手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16方先知,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