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均衡,全在蛋白質、糖、維生素、無機鹽和水中,富含谷類、豆類、蔬菜、魚類、蛋類等食物。各類食物的營養成分各有側重,如谷類含糖量高,魚類脂肪含量高,禽蛋蛋白質含量高,蔬菜維生素含量高。食物要多樣化,不要太挑剔。所以中醫提倡“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的原則。人是雜食動物,食物種類繁多。五味混在壹起,營養成分就會均衡全面。
鹹淡適度五味。
古人所說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種食物的味道要適中,酸、苦、甜、辛、鹹,而不是濃烈。《呂氏春秋》說“大甘、大酸、大苦、大苦、大鹹,五者若滿形,則有害。”五味過濃對身體有損傷,過淡對食欲有刺激,所以五味要適度,即吃的時候口中舒服,吃的時候心裏舒服,排泄的時候腸道通暢。如果只想吃到嘴裏味道夠,會造成心裏不舒服,排泄困難,對身體有害。養生理論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味煎其臟腑,醪煮其腸胃”。
饑飽,拌勻,五味適中。
《黃帝內經》說,“食為自倍,胃為傷。”暴飲暴食除了損傷腸胃,增加消化器官負擔外,也不是什麽好事。從生理學角度看,營養物質越多,代謝過程中的毒性代謝產物越多,代謝功能越旺盛,細胞成熟和死亡也相應加速。有人曾經用兩組老鼠做實驗。壹組給足食物量,隨意攝入,另壹組只給足量的80%。觀察結果顯示,全食組的平均壽命為36個月,而80%食組的平均壽命為55個月。所以“節食能長壽”的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
飲食要有規律,口味要適時。
古代醫生告誡人們,“餓了就先吃,不要把食物弄得太飽;渴了先喝,不要喝太多。“《呂氏春秋》篇也說“有食則無饑,無飽則無足”,包含兩層意思,如《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適度”。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壹些常見的胃腸疾病,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都是由饑餓和不適引起的,這是疾病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