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是指壹個人或壹件事所具有的特殊或特別的東西。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東北秧歌的風格和特色,僅供參考。讓我們看壹看。
東北秧歌1的風格特征
東北秧歌的動態風格可以概括為“波瀾不驚”,具有火熱、質樸、濃烈的情感特征。它是漢族民間舞蹈中最北方的舞蹈,舞蹈中的活力和美感為這種舞蹈增添了許多色彩。
由於特殊的地域環境和風俗習慣,東北秧歌形成了穩定、和諧、美麗的審美特征。東北秧歌的“浪”體現在身體的動態規律上;“根”表現在“突而穩”的踢步,“踢步”的節奏感特別強。單個踢步壹拍有三種不同的變化,踢腿的瞬間是壹個非常快的用力過程。這個過程就像是快速吸氣,落地時好像是突然呼吸,但很快就變成了沈重的嘆息般的重心移動。在這三個變化中,踢出的瞬間體現了“根”、“巧”、“潑辣”、“爽”、“脆”的特點,落地和重心的移動充分體現了穩、美、浪的動態風格特點。於是,踢不僅顯示“根”,也顯示“浪”。“波浪”讓人想起弧線。
東北秧歌的重心運動其實是壹個小弧線,前踢的重心運動是壹個向下的弧線;做後踢和側踢時,重心移動的感覺是向上的弧線。連接這些弧線的就是“波浪”的弧形運動。
音樂的特殊性使得舞蹈動作突出“點”,延伸“線”,動靜皆宜。活潑而富有彈性的鼓點激發出潑辣的情緒,讓東北女性特有的“穩重、壯實”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現。多種多樣的“巾花”是東北秧歌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巾花與舞蹈,動態結合,細致刻畫女性性格的不同側面。“內外花”有內在美;“手制花”的投擲,體現了東北女性的兇猛與決絕。
秧歌的核心動作是“扭”,即扭腰,即扭腰眼,最能體現東北人奔放、開朗、樂觀、豁達、浪漫、幽默的性格。扭轉的穩定是指流動的穩定,即流動中的動作突然靜止,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應該是這個動作的延續和下壹個動作的開始;是流動中運動的戛然而止,應該是這個動態中的情感延續,下壹個動態中的情感轉化。
至於穩定,也要踩。艮艮、喬、安靜、穩定、優美的節奏型、快速的雙腳、穩定的立足點、膝關節的屈伸和靈活性等。,形成東北秧歌獨特的風格和動作特點。比如在巾花的訓練中,為了強化和烘托東北秧歌火熱的藝術氣質,在基本動態不變的前提下,加強巾花的技巧訓練,從而擴大這壹道具的應用範圍,拓展以物傳情的手段,增強表現力。
此外,東北秧歌的產生和發展直接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由於歷史時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內容、形式、伴奏音樂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應該靈活運用它的表現形式來表現不同的內容,並為其註入新的活力,而又不失其原有的風格和藝術魅力。
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2
秧歌包括東北秧歌、膠州秧歌、雲南花燈和大鼓秧歌。北方的秧歌古樸熱烈,場面壯觀;南方的秧歌美麗、精致、婀娜,通常手持扇子、巾花、彩絲等道具。
東北秧歌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和積累的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與古代崇拜農業神、祈求豐收有關。具有濃郁的北方地域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多表現為流行的群眾歌舞形式,腳有“大力踢”,“扭上肢”,“繞腕花”。舞蹈貫穿著“穩浪、浪、美”的主體風格,表現了東北人民的熱情、淳樸、靈活。
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第三章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幽默,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了它古樸豪放的靈性和風情,集潑辣、幽默、恬靜、穩重於壹體,生動展現了東北人熱情樸實、刻板節儉的性格特征。穩浪、浪、梗、梗、踩板、扭腰,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多種多樣的“手中之花”、明快而富有彈性的鼓點、重擊、俏麗、安靜、穩重而優美的節奏,都是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
(壹)東北秧歌的形體特征:
始終保持前傾,步出時用力踢提,收回時落地快速而堅定,將膝蓋的規整與手帕花翻轉時的流暢結合在壹起,形成東北秧歌特有的姿勢節奏,稱之為“眼勁”,與當地人剛強不屈的性格相吻合。比如王曉燕的《大姑娘之美》,通過會說話的眼睛,嗔怪迷人的容貌,酣暢淋漓的舞蹈動作,展現了壹個剛健、任性、執著的姑娘的風姿,美麗、優雅、安詳、穩重。
(二)東北秧歌動態規律的基本特征:
高蹺不僅是舞蹈體態特征形成的原因,也是秧歌節奏形成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節奏表現在“走相”、“穩相”、“鼓相”、“帕花”等主要動作要素上。
(1)“相走”中的走步是壹種流動步,不同於中國古典舞中的圓步。其特點是松膝踏步,腳踝微勾,後踢著地稍控膝,形成具有“裏子力量”的踏步動態特征;步伐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甚至是奔跑。在舞蹈表演中,各種路線在這種步態中變換,兩者結合體現出壹種灑脫、流動的美感。《走》中還有小步、前踢等,表現出幽默、滑稽、詼諧的意境,給人舒、喬等美的慰藉。
(2)“穩相”在秧歌中稱為靜動作。這種動作穩重優雅,具有瞬間將外在動作轉化為內在節奏的動態效果,給人壹種既穩重又優雅的美感。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單肘、立掌於胸、雙手緊握等。
(3)“鼓相”是表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名字叫鼓。鼓相動作多由鼓叫、鼓接、翻身、鼓相組成,是壹個綜合體。有“壹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以“五鼓”動作最為典型。
(4)有捧花、切花、胸花、繞花、蕩花、蕩花、分花等幾十種“手帕花”動作,還有頂花、豎花、豎花、蕩花、旋花等高難度舞蹈手帕花技巧。比如曾獲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特等獎的群舞《絹花》,紅、黃、藍、綠的帕花,似幻似幻,似花似蝶,似火如雲,閃耀而開遍舞者全身,左右、頭、肩、肘、膝、臂、腰、背、臉,使整個舞臺處處發光。尤其是舞者扔出壹裏之外又像變魔術壹樣回到演員手裏的婆娑花,更是妙不可言。比如吉林省第壹屆藝術節吉林女子中學學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員們穿著天藍色的服裝,戴著白色的圍巾,手上拿著白色的手帕。在《下雪了》的舞曲中,16的姑娘們翻著手帕,用東北秧歌中的“旋花、頂花、立花”等手帕花技法,以及隊形的變化。北方的風景真美。真的很漂亮。
東北秧歌的風格特征第四章
1東北秧歌的舞蹈風格研究
東北秧歌是中國東北地區流行的壹種民間歌舞形式。相傳康熙三十年,黑龍江寧安縣有記載“元代上,有好事者,得扮秧歌”“秧歌”。男孩扮成三四個女人,三四個人扮成士兵,各持兩根圓木,突然互相毆打,以馬鐙(傘燈)為頭目扮演賣糊的角色。
東北秧歌形式幽默,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了它古樸豪放的靈性和風情,集潑辣、幽默、詼諧、溫婉、穩重於壹體,生動展現了東北人民熱情樸實、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征。穩浪、浪、梗、梗、踩板、扭腰,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五顏六色的帕花結合秧歌本身的節奏,使舞蹈更具韻味,生動地展現了東北秧歌的擂、俏、靜、穩等特點。在原有心態的制約下,調整姿態、節奏、韻律、步法,積極表達內心情感,是東北秧歌的主要特點。
1.1東北秧歌的形體特征
東北秧歌在表演過程中對姿勢有壹定的要求,比如身體必須微微前傾,下巴要後縮,以保證每個動作幹凈利落,這樣才能表現出女性身體的三彎,更好地表達情緒的變化。每壹個動作都要包含豐富的情感。因此,東北秧歌的表演要準確把握東北女性的心理活動;東北男人要強調“逗”,即灑脫好玩,釋放男性陽剛之氣。東北秧歌很多時候也叫“扭秧歌”。根據這個詞匯,秧歌表演中最重要的是扭腰,充分表現了東北人民奔放、快樂、熱情、幽默的個性特征。
1.2東北秧歌的節奏特征
通過分析發現,東北秧歌的傳統節奏是2/4拍尾數,夾雜少量的1/4拍和4/4拍。而且拍子的重音不壹定存在於每壹小節的第壹拍,偶爾會出現在小節的中間或最後部分。這意味著東北秧歌的節奏變化很大,尤其是點音符的大量使用,使得表演中的節奏非常豐富。它廣泛應用於慢速或中速音樂中。受這種節奏特征的影響,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特征呈現出“立腳穩,腳快”的特點,旋律與韻味協調壹致,具有非常獨特的味道。
1.3東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東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後踢、扣籃、側踢、抖跳等。在踢腿過程中,表演者膝蓋的全身動作必須是有彈性的,很短,要求踢腿幅度小,速度快,雙腿集中交換,身體穩定,踢腿時保持姿勢不變,即上身微微前傾,腰胯適當擡起。這壹系列特征與東北地區的踩高蹺活動密切相關,而回縮、運動、力度的強烈反差也能表現出東北人心理活動的起伏。
1.4東北秧歌的動態特征
東北秧歌的動態規律通常分為前後動態規律、上下動態規律和循環動態規律。這三個動態規律是緊密聯系的,每兩個動態規律要通過腰部下弧的緩慢運動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壹個快速穩定的舞蹈。有人總結說,東北秧歌最基本的動態規律是走、穩、鼓。首先是“走”,指步伐平穩,行走過程中保持膝蓋放松,後位腳踝微微上勾。落地時控制力度,產生強烈的感覺,步伐大小不受約束;二是“穩相”,特指靜止的動作,但強調靜止,指的是穩相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動作前後銜接的相對狀態,強調延續和開始;第三種是“鼓相”,主要由連續鼓組成,稱為鼓、鼓相、翻身。它需要在每個層次上小心處理,以保持整潔、連貫和進步。
2東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東北秧歌進行了很大的創新和改造,前後最大的不同是現代秧歌的動作幅度更大。動作幅度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表現力,尤其是在舞臺上展示的時候。新鮮元素的融入,促使東北秧歌更好地展現舞者的內心,整體提升了觀賞性和藝術性。比如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中,要加大原有步伐的動作幅度,表演者要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盡可能最大化動作幅度,進壹步體現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東北人的熱情奔放。
3結論
基本秧歌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東北人民的審美心理和藝術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綜合體。通過本文的分析,東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是“逗”和“鬧騰”。舞蹈演員在表演前要充分了解這些特點,感受東北人民的生活氛圍,從而表現東北秧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