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外慎風寒”,是指避開壹切影響健康和人體臟腑功能的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主要包括:
外邪六淫,又稱虛邪賊風,即外慎內寒是為了避免外邪六淫侵入人體。《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這個養生原則。《古代天真》第壹章說:“在古代聖賢的指導下,丈夫都被稱為邪靈和小偷。有時他們會回避,卻又冷漠虛無。真靈隨之,靈藏於內,病常平安。”?九宮八風裏還有“等虛風而避之”。張仲景深諳《內經》的宗旨,在《金匱要略》中提出“儒者邪風,必害死多人”,明確指出儒者邪風乃至死亡的嚴重性。“金匱要略?《歷代臟腑經絡病證》中有記載,現代人在養生保健中提倡“未病先防”,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慎寒”,避免外邪傷害人體。需要強調的是,張仲景所說的邪風,是指壹切能夠損害人體臟腑正常功能,導致疾病的外在因素。即使外邪尚未入臟腑,也應及早治療,或引導、吸入,或針灸、藥膏、摩擦,以疏通經絡,活絡筋骨。它對今天的醫療保健、疾病預防和控制仍有重要意義。
張仲景提出在保健和治療方面不違反國家法律,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因為觸犯法律,妳會受到刑訊逼供、勞動、限制自由等措施。同時也要求註重心理養生,現代稱之為情誌養生。古代對罪犯嚴刑逼供,刑具齊全,行刑慘烈。有的人餓著身子剝著皮,火燒屁股,流放,牽連,等等。更有甚者,商鞅被處死時,被處以車裂之刑。被害人皮開肉綻,筋骨受傷,內臟受傷,氣絕而死。同時,由於非法監禁,再加上壹些嚴厲的刑法,如閹割、羞辱等,會對犯罪者的精神造成傷害,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影響人的情緒,可能產生恐懼、煩惱、失望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人的身體機能下降和免疫力低下而生病。這就不難理解很多罪犯被捕後頭發壹夜變白了。這是壹個人的身體狀況受情緒變化影響的案例。
張仲景將遵守國法融入兩千多年前的養生規則,這是壹個偉大的創舉,在依法治國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遵紀守法不再僅僅是壹種社會需要,而是壹種養生追求時,人們就會珍惜自己的健康,融入法制觀念,這對國家和社會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相反,違法不僅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還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最後,蟲獸金刃所造成的傷害,是指我們要避免被蟲獸咬傷或利器所造成的外傷,這些都會損傷人體的正氣。這樣就把“內養正氣”和“外慎寒氣”有機地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