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邦貞是鄭曼青的大弟子。在他去美國之前,他特意問了鄭曼青先生在美國教拳擊需要註意什麽。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註意松動。”後來羅邦震先生說:“練了四十五年拳,不敢說有四十五年的事。壹個‘松’字,會讓妳琢磨壹輩子。”俗話說“放松,放松,學太極。不放松就先學太極。”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太極拳發展到什麽程度,就會達到什麽程度。如果不夠寬松,我們就不會知道那個度的秘密。
李雅軒先生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柔是太極拳之寶”。他說:“之前有人問楊成福先生:沒看出來妳用的有多狠。為什麽打人那麽遠那麽脆?楊老師回答:“我玩的很輕松。“有人問楊少厚先生,妳精力充沛的時候,看起來很柔和。這樣軟軟的還能結實嗎?邵侯先生回答道:“是因為松而軟,用力壹推就很大。“所以,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拳法還是推手,都必須要松。
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太極拳要松、大、散。松到整個身體都沒有束縛,胳膊松到像繩子吊重物,經常感覺像個沈重的方向盤碗。身體看起來軟如骨頭,但這種松不軟,不懈怠,不軟如壹灘泥。相反,它用壹種空氣鼓勵身體,使它進入湯裏,具有強烈而敏感的柔軟彈性。太極拳練到真松階段,全身充滿氣,左右前後都充滿圓。李雅軒先生被比作壹把打開的雨傘。雨傘不用時收好放松;使用時,傘面被拉伸。不辛苦不懈怠,全身都是。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壹點都在整體中,張力均勻。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的秘訣在於“松八段九段”。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是妳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能真正的松八段九段。松,壹開始全身都不能結實。全身有九個關節要放松。三個在手上,三個在腳上,三個在背上。手的三個關節是腕、肘和肩。腳的三個層次是臀部、膝蓋和腳踝。後面三道是尾巴、脖子、頭頂。九關中,最重要的是手三關。首先要松開手三關,首先是手腕關,然後是手肘和肩膀。肩部閉合是最難松開的。“松肩”不應壓肩,而應沿兩側45度斜坡松肩,開肩井穴,落於湧泉穴。怎麽才能松開關節?首先是放松關節之間的肌腱,然後是骨頭。要不斷地放松關節之間的筋,因為關節不松,氣就不能通暢。我們習慣了緊張,應該不斷放松。當我們是初學者時,我們的動作是緊張的。我們學會知道那些動作是用心運氣,用氣運身,然後動的動作。肩關節能松的時候,其他都好辦,踝關節最難松。尾門放開後,齊可以傳到上背。
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因為害怕的時候緊張,所以不能放松。所以,自信很重要,不僅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能做到心平氣和,動作自然,不勉強,不做作,身體放松,彈簧落地生根,腰桿拿捏,打拳如坐轎子。
知道是否“松”是主觀問題,不“松”是客觀問題。認識真理是認識身體的唯壹途徑,認識真理不等於認識身體,認識身體比認識真理更好。所以,我們要理性地、循序漸進地練習太極拳,時刻捫心自問:妳放松了嗎?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