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許多論述,如“道生壹,命生二,命生三,命生萬物”,“專氣能使嬰柔”,“玄之又玄”,在傳播過程中被道家學者所用,成為道家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悠久的宗教儀式!
其實仔細研究莊子的作品,應該會發現道家的核心思想基本都是從莊子那裏汲取的。不信妳可以從以下三個關鍵點來理解,逍遙法外的莊子才是真正的道家始祖!
第壹,成仙的思想基礎是莊子提出來的!
了解莊子,或者只是聽說過莊子的人,壹定聽說過莊子的“逍遙遊”,這是莊子追求的人生目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樂在天地間,自得其樂”!
如何實現?莊子指出了兩條路徑,壹是“無等”,二是“無我”。
“等”字,就是“期待”和“依靠”的意思。莊子說,對世界的壹切期待和依賴,其實都是限制。很多人壹生都在追求自由,擺脫各種各樣的限制,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所有的限制,而實際上是來到了他們所期待和依賴的壹切!
莊子的文筆很優雅。他用寓言作為例子。大鵬的飛行依靠強風。傳說列子也能借著風飛半個月。強風已經成為飛行的先決條件。既然要期待,要依靠風,那就必然會受到風的限制!
風不得不轉向;風小了,就得慢下來;風停了,不得不停。事實上,除了風,飛行還取決於許多其他條件,如地理條件、季節和氣候等。人們期待自由飛翔,其實是期待飛行條件。
但是,只要有條件的“等待”,就必然會被條件“控制”。即使它真的會飛,也不是真的能自由飛翔。莊子追求的是心中有壹雙翅膀,不用期待強風就能飛翔。這是“沒什麽好等的”!
“無我”不僅不期待外界,也不期待自己。大多數人認為,不依靠外界,就得依靠自己。但是莊子說,依靠自己其實就是依靠壹套人生標準,而這套人生標準積累了太多的欲望、愛好、習慣,成為了人生的壹個框框,只是束縛了自由!
莊子認為“無我”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他的文章《大師》中,他詳細描述了這個真實的人。所謂真人就是“不叛逆,不陽剛,不無知;沒有夢想,沒有煩惱,沒有沈迷;不惡,不喜,不拒;壹切都符合自然的方式。不要自己去添加什麽,拒絕什麽,追求什麽。這就是“無我”!
這是壹種理想而美好的形式。莊子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主張用“坐忘”的方法,把自己培養成壹個個“真人”。這個後來的道家開悟基本上是壹個概念。
第二,莊子發現終極的道在於人本身!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同時又加以發揚和創造。莊子認為這個道是壹種源於自身的力量,是天生的,也就是壹種終極的創造力!
莊子有句名言“物非物”。在“物”中,第壹個“物”是動詞,第二個“物”是名詞,翻譯過來就是“使物成為物”,也就是造物主。“非物”即不是物,造物主也不是物。那是什麽?莊子說,那就是道!
“使物成為物的物,本身不是物”,這是壹句尷尬的話,卻闡明了莊子的觀點:“道”不是物,卻創造了萬物!
怎麽理解?莊子要人們站在造物主的立場上觀察被造物,而不是站在被造物的立場上,即從道而不是從物來看待事物。
以道觀物,物與物之間無貴賤;另壹方面,如果以物論事,就要有個對比來劃分貴賤。於是莊子得出壹個結論:如果我們站在道的立場上,世界就會融為壹體,和諧相處;如果妳站在事物的立場,妳就會作弊,甚至成為事物的囚徒!
即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原來道在我們自己!只有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獲得無與倫比的自由,才能擺脫作為萬物創造者的物,也就是“物非物”!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寓言: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但也有可能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自己。那麽,妳是“夢見蝴蝶”還是“夢見蝴蝶”?
莊子覺得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他說:“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有了極限,就差不多了!”。莊子采用了兩種可能的* * *蓄法並行,稱之為“兩行”。
按照“兩條線”來說,壹切是非都可以協調中和,形成壹種自然平衡的狀態,也就是“天峻”和“兩條線”無處不在,各得其所,達到壹種平衡,形成“天峻”,這就是後世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壹!
第三,莊子開創了養生修行之道!
《大師》中,莊子用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描述了“壹個真正成道之人”的形象:“尊高而不栗,入水而不濕,入火而不熱”;“不夢多眠,無憂無慮,不想吃東西,不想深呼吸”,真的是道家所追求的典型真人!
不僅如此,莊子在《流浪》中還描寫了孤蛇山上的神人:“膚若冰雪,婀娜如處女;不吃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抗飛龍,遊四海之外”,是道教信徒向往的“成仙”典範!
莊子不僅描述了壹個真人、神仙的形象,而且身體力行。莊子過著清靜無為、浪跡天涯的生活,壹直在修煉養生。莊子提出了“心齋”的養生之道,在養生大師中探討了打通任督二脈的經驗,在太上老君中分析了老人不顯老的原因!
總之,壹生追求自由的莊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接近成為壹個真正的人,壹個神仙,壹個神人。他的出現,讓道教傳播者找到了壹個文化偶像,壹個百家爭鳴的另類思想文化,他才是道教真正的始祖!
歡迎新老朋友,通過這個藍色鏈接成為會員,壹起閱讀、分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