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壹種關於“養生”的說法。其特點是“動中養生”。下面向讀者介紹24種適當的養生方法:
頭發要經常梳理。
古人稱之為“梳頭”,認為可以明目祛風。方法:早上輕輕梳理頭發,100遍不忘。
面條要多搓。
古人稱之為“浴面”,擦拭神龕,以為可以辟邪,使臉上的皺紋不生光彩。方法:雙手放在鼻子上,以中指帶動其他手指,在鼻子兩側摩擦,然後輕輕下壓額頭,重復操作30次。
視力好,運氣好。
古人稱之為“眼球運動”,認為它可以去除白內障,糾正近視和遠視。方法:先從左向右轉動眼睛,再從右向左轉動。慢慢轉動眼睛,左右轉動14次,然後緊緊閉上眼睛壹會兒,突然睜大眼睛。
耳朵要經常彈。
古人稱之為“探天鼓,掩耳彈枕”,認為可以防止頭暈耳鳴。方法:雙手掌心捂住耳道,食指壓在中指上,輕輕拍打後腦,傻笑24次。
應該計算牙齒的數量
古人稱之為“敲牙”,認為可以使人牙齒堅固不痛。方法:先扣大牙24次,再扣門牙24次。
舌頭應該舔上顎。
古人非常重視唾液,稱之為“金膏玉”,認為是個人之寶。方法:舌尖舔在嘴唇和牙齒之間,左右各轉30次,輕輕滾動唾液,咽下後再做。
金逸晏殊
古人稱之為“吞津液食胎”,認為咽下的唾液可以灌溉內臟,滋潤四肢毛發。方法:舌頭要舔好上顎,唾液不能灌滿,鼓漱30、6次,唾液汩汩咽下。
濁度應該是恒定的。
古人稱之為“鼓”,認為可以消除積氣,補胸膈。方法:停止呼吸,挺胸收腹,待胸腹飽滿時,擡頭張口5 ~ 7次。
腹部要定期揉搓。
古人稱之為揉肚臍腹、揉門,認為可以隨氣消食滯。方法:雙手再搓合,穿肉或分開衣服,以手掌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小圈、中圈、大圈搓,每個圈搓12次。
谷道應該經常提到它。
古人稱之為“舉”,俗稱“舉肛”,認為可以舉陽。方法:稍用力吸氣,提起肛門及會陰,停5 ~ 7次後呼氣。
四肢要經常抖動。
覺得可以拉伸四肢關節。方法:雙手牢牢抓住肩部,先從左向右向前轉,像轉滾筒壹樣,左右各轉24次。然後穩穩坐下,擡起左腳,腳尖慢慢向上伸展,腳跟伸直,換右腳五次。
腳和心要經常揉。
古人稱之為擦春。湧泉穴是前腳掌(足底前三分之壹)的穴位,被認為是強腎、暖足、溝通心腎、改善睡眠的穴位。方法:赤腳或穿薄襪子,用手掌慢慢搓簧,每足50至100次,先熱左後熱右為宜。
皮膚應該經常洗個幹澡
古人稱之為幹浴,認為可以使氣血通暢,皮膚光亮。方法:壹般從百會到面部,左肩、右肩及兩臂,胸腹到兩側,左右腿兩腰後。
在“健身換健康”中,早晨要經常梳頭,睡覺時要多搓臉,睡前洗腳後要經常搓腳;剩下的10課每天做兩遍。做的順序是:牙要輕叩,舌要舔腭,身要吞咽,耳要勤打,眼要勤動,腹要勤揉,濁要勤搖,肢要勤搖,谷道要勤擡,膚要勤浴。壹般操作的姿勢是坐著。操作時要心情平靜,思想集中,動作緩慢,心裏有數。
而“健身養生”在於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必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