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壹對尖子生,徐飛Fǔ(1838-1907):
文公是孝的基礎,而李樂是詩和書法的快樂。
在這幅對聯中,“文公為孝之本,李樂為詩之樂,詩之樸質”。對聯中提到的“文公”“孝”,可以看作是修身的內在要求,是做人的前提,是做事的出發點。第二聯中提到的“禮樂”和“詩書”,可以看作是修身養性、約束紀律、文化熏陶的外在工具。
再看李鴻章先生(1823-1901):
遵循規則,袖手旁觀不折不扣,勇敢地面對真理。
“循規蹈矩,守信用,立德隆之禮”,第壹部分說的,就是遵守規則,恪守信用,樹立美德,弘揚禮義。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根植於核藝術,擁抱真理”,說-我們應該立足於大道,講究方法,保持溫柔和真誠。
第二聯中,“道”與“術”是相對的,“道”屬於根本層面,“術”類似於“術”,屬於方法層面;“舒”和“真”也是相對的。“舒”是溫柔,是有溫度的,是可以商量的,而“真”是堅定的,是正直的,是不能妥協的,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的。
就當是壹對太子(1752-1823)永貞X和ng:
像真雲壹樣挺拔,像瑞宇壹樣溫暖,像春雪的春天壹樣輕盈。
第壹副對聯是“直如真雲,暖如瑞宇”,意思是——直如忠竹,柔如福寶。
第二副對聯“沐浴春雪輕如泉”的意思是,它像春雪的洗滌壹樣幹凈,像山澗中流動的泉水壹樣純凈。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幽雲:山源溪水清,山外水暗。“輕如泉湧”正是這個意思。
然後看楊思孫老師(1823-1889):
文靜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可以修身養性,聖賢應該描述過去,滿足於現在。
《靜能察人之弱點修身》這本書的第壹部分說“靜”和“弱點”是察人修身的基本功。這句話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靜”和“空”都可以“察人”、“修身”,第二聯也是如此。
這裏的“靜”,就是心平氣和,不沖動不急躁。古人常說“凡大事皆有靜”,“無事遠離寧靜”都是這個意思。這裏的“空”就是清空自己,也就是有壹個空杯心態,也就是沒有主觀的自私雜念。人們常說“不自滿就止步不前,幹幾年就成功了”“虛心使人進步”,也是這個意思。
《聖人要講過去,滿足於現在》第二部分說“聖人”和“知識”是學習歷史和認識今天的基本前提。
這裏的“聖人”是用來做道德判斷的,也就是明辨是非。“知”就是“智”(壹個通稱),用來做科學判斷,也就是找出對錯。明白古今中外的是非曲直,也是修身養性的不懈追求。
再來看看王福昌ān先生(1879-1960):
漢斷金字爽朗,懷如秋霜月。
書的第壹部分,“碎金”二字,意為“用毛筆書寫,xuān如墜碎金,閃閃發光”;字是分章寫的,就像舞動著鮮艷的薄紗和五彩的絲綢。
這裏的“xuān”是飛翔的意思,“Hu ú”的本義是指表面有褶皺的輕薄透明的絲織物,也稱縐布。東坡先生有句話叫“夜風平浪靜,行雲流水”,這首《胡候》描寫的是水面上細微的漣漪。
需要註意的是,這句話的解釋往往被錯寫成“‘碎金’二字,是落葉樹,即樹(又名構樹)。如果妳看它上面的墨水,單詞的左下部分哃哃“是‘絲’,不是‘紋’。這個壹定要區分(這個詞在拍賣作品的解讀中經常拼錯,如下圖)
對聯的第二部分“我感覺自己走在月亮上,走在秋霜裏”,意思是——我豁達得像雨中的明月;行事正直,如秋霜。
這裏的“吉吉√”是指雨後(或雪後)天會放晴。雨過天晴,天空仿佛被洗過壹樣,此時的月亮會顯得特別明亮。用寬宏大量來比喻人是非常恰當的。“Lieliè”在這裏的意思是平等和相等。我們常說“秋水篇不沾塵”,這裏的“秋霜”也指幹凈,沒有壹絲細塵。以此比喻人做事光明磊落也是恰當的。
整體看這幅對聯,第壹聯講文采書法,第二聯講慎行,第壹聯講才情,第二聯講德行。德才兼備,也是君子對自身修養的不懈追求。
有人可能會說,對聯要求對聯以連詞結尾。此處對聯與“韓破金”二字相聯,最後壹個“胡”字是兩個調(上聲)。是平調嗎?為什麽古人寫對聯寫得那麽松散,那麽馬虎?
其實這個“音”在古代讀作入聲(入聲字聽起來很短,好像壹念出來就要被吸回去),屬於入聲。確實古人是這麽寫的。
我們再來看幾個例子。通常,在第壹副對聯的末尾,我們經常會看到“德”、“福”、“出”之類的詞,如“萬裏盡美,百年事業繼新人”、“和合滿福,“和”字勝於千金”、“京西白石出,寒天紅葉稀”。這幾個字都是古時候念的,屬於“壹聲”字。
然後看何維普先生(1844-1925):
鄒德忠·刀妹·沈龍·穆,來自海洋和天空的氣體量。
“鄒德忠刀妹沈龍穆”,意思是——我要學習鄒梅的品德,發揚沈穆的道路。
這裏的鄒眉指的是漢代的鄒楊和梅成,他們兩人在當時都以口才著稱。
這裏的“神木”可能是指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沈步海和春秋時期的“五霸”之壹的秦穆公,兩人都屬於中國傳統中“霸道”(與“王道”相對)的範疇。但是作者指的是誰呢?我真的不明白。就讓我們對它產生懷疑吧。
底線“量河海逃煙”的意思是——我的胸懷足夠寬廣,可以容納河海;我有壹種非凡的精神,我能經常抽壹支煙。
總的來說,似乎上下環節有點不協調。與第二部的華麗相比,第壹部難免顯得小氣——它所推崇的人物似乎都不如第壹部。正所謂“取法則得。”向聖人學習是好的。這裏不妨改變壹下:
德眾道老,量煙氣從江海中逸出。
這裏的“唐雯”指的是商湯和周文王,是儒家道德的崇高典範;“黃老”是指黃帝和老子,是道教修道的創始人。
我們來看看高式熊先生(1921-2019):
溫不增花,寒不變葉,山收水有虛實。
第壹副對聯“天暖不增花,天冷不換葉”,意思是天氣暖和的時候,它的花不會開得更多;天氣冷的時候,它的葉子不會枯萎。這裏用常青的松柏來形容君子之德的堅貞不渝。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論交往》,原文如下:
勢利的朋友走不遠。相知,暖不增華,寒不換葉,可四時,奇遇有益。
底線“山收水空,流於實”,意思是山空了才能接受各種現象,水實了才能流萬物。
這句話出自明代學者陳繼儒,原文如下:
山是空的,水是隨著現實流動的,讀書被視為這樣的觀點。
這是壹個比喻。閱讀時,壹定要以開放的心態主動輸入和接受知識。這些知識消化吸收後,我們會積極實踐,努力輸出,服務大眾。簡單來說就是——白白接受,在實踐中實踐。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這種“大膽的假設”可以看作是廣泛的閱讀和廣泛的輸入。而“認真求證”又需要認真再認真。妳要判斷妳所學的東西的真實性,這是壹項艱苦的工作。許多大師在他們的壹生中只為人類的智力遺產做出了壹點點貢獻。但也正是這壹磚壹瓦的積累,構築了人類知識的宏偉大廈。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
人類血戰的歷史就像煤的形成壹樣。當時用了很多木頭,結果只有壹小塊。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