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的學名是什麽?妳有照片嗎?
菩提樹是桑科榕屬植物,樹幹直,樹皮灰色。樹冠呈波浪狀,圓形,有懸掛的氣根。分布於西南和中南半島。菩提樹可以作為寺廟、街道、公園的行道樹。菩提樹也是臺灣花蓮的縣樹。也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的市樹。菩提樹有很多別名:沙羅雙樹、阿莫羅加、阿裏多羅、印度菩提樹、栲樹、思惟樹、比羅樹、覺樹,這些都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菩提樹原梵文名“皮帕拉”,因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而得名“菩提樹”,“菩提”意為“開悟”。佛教壹直視菩提樹為聖樹。菩提樹在印度、斯裏蘭卡和緬甸的叢林寺廟中被廣泛種植,印度將其定為國樹。菩提樹在傷口處分泌乳汁,可以提取硬橡膠。花可以做藥材。它的果實酸、脆、微澀,回味甘甜。它喜歡光和溫暖。最奇特的是,果實在8-9月成熟,卻可以掛在樹上保鮮到第二年的2-3月。具有消除疾病、養生益壽的神奇功效。佛教徒壹直視菩提樹為聖樹,被佛教異地種植。然而,由於地理氣候和生長環境的不同,其他地區種植的菩提樹經過數千年的生長和變異,與印度本土的野生阿莫魯加樹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斯裏蘭卡的沙羅雙樹,緬甸的阿裏多羅,中國的栲樹,有的能開花不結果,有的不能開花不結果,大部分都不能。形態特征菩提樹是桑科榕屬常綠喬木。高25-35米,樹冠巨大,直徑30米。樹皮黃白色或灰色,光滑或稍縱,樹冠較寬;樹幹凹凸不平。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向四周展開,冠圓形或倒橢圓形,枝葉稀疏,濃蔭覆蓋地面。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形,寬卵形,具葉柄,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形,心形,表面光滑,長尾狀尖,尾狀延長,寬楔形至淺心形基部,側脈8-10對。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無塵,被視為聖樹的象征。美麗的葉子,常用作詩歌和繪畫題材。花生在葉腋裏,卻不見本色。它們成對被稱為隱頭蟲。無總柄,扁圓形。雌雄同株;雄花很少,近口生,無梗,有3個花被片,雄蕊1;雌花有花序梗或無梗,花被片3-4片,花柱近頂生。癭花眾多,花被片4-5片;子房具柄,花柱線形。隱花果,扁圓形,冬季成熟,紫黑色。花期3-4月,果期5-6月。果:隱果腋成對,扁圓形,表面散布紫色斑點,基部有3個革質苞片。葉互生,滴尖是該品種的特點,適應熱帶雨林。這棵樹的根部壓力驚人,早上可以看到葉子分泌的水從尖端滴落。